幾乎所有外地朋友都吐槽武漢的輪渡又髒又破
所以來打算觀光的朋友們還是買遊船票吧
江岸區在我心中絕對是漢口中的漢口,尤其是「鐵路內」那一部分。過去的京漢大道叫做京漢鐵路,漢口的階層被簡單分成了鐵路內和鐵路外,從武勝路到三陽路,京漢大道以南,才能算城裡,其餘地方都是鄉下。據說那時候鐵路內的和鐵路外的談戀愛,會被瞧不起。
到了今天,因為鐵路內租界的風貌,這裡成為了武漢的網紅店集結地、蹦迪屆修羅場,鐵路拆到還剩一個京漢火車站,隨著城市發展消費也逐漸升級。不單是漢口伢,武漢四面八方的年輕人都喜歡來到這裡。夜生活從唱歌、宵夜、酒吧和洗澡,精簡到了蹦迪和拍照。
鐵路內的精緻網紅店和club那種高消費場所,以底層青年的收入來說肯定是不能常去的。但那也不代表要在網吧裡點黃燜雞米飯。走到鐵路外,港澳颱風情街是個奇妙的區域,武漢的首批商品房在這,早期歸國僑胞在這,住了一輩子的老漢口人也在這,街頭巷尾裡日料店和小餐館並存。早餐不必多說,即使在蔡甸陽邏這類遠城區都有好吃的,就因為這裡是武漢。
休息日時,我最喜歡的早午餐是球場路上的丙祥燒麥,不僅是離自己住的地方近,就味道來講,不會輸給本地生活媒體常推的那幾家。不知道為什麼店名會有廣廣的味,但是燒麥還是那個武漢的燒麥,肉和香菇都是大塊,重油重胡椒。我每次吃一兩半,就是六個,加一杯豆漿,非常過癮。
吃完早午餐沿著球場路繼續走,走到頭是澳門路,左轉就是卓爾書店了,這是武漢第一家24小時書店,頗具規模,空座很好找,環境也算比較舒適。選兩本懸疑小說窩在角落裡,看完就下午了。出了書店右轉走幾分鐘,可以看到永遠在排隊的袁大頭,如果排隊的人少到只有三四個,我會去買個牛肉包吃,不過我最近感覺沒有以前好吃了。有一所高中在邊上,所以附近多數是學生式快餐,我幾乎不在那吃東西,寧願騎車兜一大圈到臺北路,去小鬍子吃燒烤,他家肉串肉筋很好吃,肉很新鮮,辣椒辣到汗水與靈魂一起被擠出來,高峰期得排隊,但是上菜很快。馬祖路上無啤不歡的劉老闆是北湖小鬍子的vvip,不知道小鬍子分店選擇在苗慄路和臺北路交叉口,是不是也有他的功勞?
繼續往南邊走,我喜歡晚飯和喝酒之間的空隙去江邊消消食。經過鐵路內的小餐館,說實話沒有一家好吃的,都是夜店裡的工作人員在吃醒來的第一頓,男的穿著比較誇張的西服,和露出腳脖子的褲子,不論春夏秋冬,頭髮吹的高高的。女的化好全妝,穿衣榜樣則是微博上的帶貨網紅。他們都為了新一天的工作精心打扮自己,夜店的音量不適合聊天,於是把精力都用在視覺交流上。一些滷菜攤邊的小桌上坐著中年男子,身穿睡衣或者家居服,還沒進入夜晚就喝了小半斤,白酒能讓他們的聲音提高三倍不止,他們住在租界裡的新住宅,也許還有好幾套房,所以日常生活是喝酒和吹牛逼。
走到江灘公園,門口在拍照的是看了武漢旅遊攻略的遊客,往裡走有學生在談戀愛的,有住在附近的老人出來散步的,有裝備齊全的跑者,有跳廣場舞的嫂子,還有玩小輪車和滑板的年輕人,在巨大的公共區域裡消耗自己無處安放的力氣。武漢關輪渡的汽笛從八點前每十五分鐘響一次變成了半小時響一次,三鎮沿江的高樓都亮起了燈,酒吧的音樂節奏更強烈,有些人剛剛熬過堵車的時間,盼著回家吃涼掉的飯菜,有些人一天的生活才剛剛開始。我抽著煙看江面上飄過的船,琢磨著待會兒要去哪幾家酒吧喝,以及宵夜選在何處,這個休息日才不算白費。
題圖來自:筆者的手機
Grinffs
一個在武漢生活了23年的郊區底層青年
除了擅長浪費人生外沒什麼特別的
如果你喜歡我寫的這些無聊的事
點讚關注甚至是轉發
除了萬分感謝我還能給你個擁抱
Tips:我很好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