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裡「守村人」一家的底層生活!

2021-02-26 光某

以前我們村裡有一戶人家挺特殊的,他們一家可以說是最名副其實的底層人物了,打我記事起我就記得他們家只有三口:父親、大哥、弟弟,聽大人說他家的母親曾經抱過我,但我沒有任何印象。

父親一直以來的工作只有一個:在廠子裡剝樹皮。我有一次在夏天的時候看到過他,因為天熱的原因他把上衣脫下來,露出來的身體被曬得特別黑,毫不誇張地說和黑人沒區別。

還有一次在挪動一大堆木頭的時候被壓到了,別人幫他搬開木頭救他出來,出來後檢查一下沒問題後繼續工作。

剝樹皮的工資大概是每根幾毛錢到一塊錢,我記不清了。他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多年,剩下的生活可能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大哥是我了解最少的,但是在外表看起來和普通人沒區別。後來我去過他家才發現,他過的甚至比我想像的還要差。

他娶了二婚女,女的還帶著個兒子,這個兒子和附近孩子一起玩時總是被欺負的那個。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工作、不知道他有沒有朋友、可以說對他一無所知,也可能是他本身就什麼都沒有,所以我什麼都不知道。

弟弟是我比較熟悉的,我甚至曾經去他房間和他一起玩過。按照網絡上的說法,他就是一名標準的守村人。

他的性格極其內向、話也說不清楚、走路還一邊高一邊低的、身材瘦得像筷子,別人都說他傻,我卻認為他是完全把自己封閉了,我們全村的人卻全都稱呼他為「強」。

平時他會和父親一起工作,和我們村裡的另一位「守村人」是兄弟,也會是一輩子的兄弟。

我們家和他們家曾經住在一個胡同,後來胡同的人家一戶又一戶的搬走了,最後只剩下他們一家。我直到現在甚至連他們家姓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現在他們的生活有沒有改變。我只知道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他們可能連普通人的生活都過不了。

多放辣!多放辣!多放辣!

相關焦點

  • 長泰巖溪鎮湖珠村:村裡的「舊人」與「新公園」
    山與水常常是我們對家鄉最深刻的記憶,長泰縣巖溪鎮湖珠村的林口公園原是湖珠村的小流域綜合整治點,在湖珠人的記憶中,林口公園是一幅「汙水橫流」、「雜草叢生」的景象。為了改善環境,2019年年初,湖珠村決定對林口公園進行一次大改造。
  • 從江縣真由村:村裡來了兩位姓吳的好幹部
    「村裡先後來了兩位姓『吳』的駐村幹部,無論是以前的老吳,還是現在的小吳,都是我們的好幹部!」1月12日,黔東南州從江縣加勉鄉真由村村支書潘曉術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道。潘曉術回憶,當時,吳秀實重症監護病房門口擠滿了人。村民得知他生病,半小時內自發捐款5200元,大夥紛紛用紙寫下祝福語,希望他能早日康復。2016年10月,吳秀實主動請纓,成為派駐從江縣加勉鄉脫貧攻堅隊的第一批隊員。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從真由村通往加勉鄉僅有一條狹窄的毛坯土路。駐村後,他迅速向上級匯報,積極協調。6個月後,通村水泥路建成。
  • 金塘鎮界上村:守好「界」守住「家」
    從湖北省崇陽縣城南出城,一路穿過天城、銅鐘、港口至金塘鎮界上村,需通過11道防疫關卡。約摸2個小時,釆訪車才抵達目的地。腳踏兩省、僅一步之遙,一邊是湖北省崇陽縣金塘鎮界上村,另一邊就是江西省修水縣港口鎮界下村。
  • 【疫情防控,我們在行動】外守「無情」關,內把「溫情」門
    自湖北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優秀醫護人員或前或後紛紛馳援武漢:小湯山非典醫療隊除夕夜寫下「請戰書」,華科同濟醫院第二批志願者「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報名滿員.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個人都在堅守,都在盡力。新河鎮黨委多次召開防疫工作部署會議,每日聽取各管理區村(居)工作落實情況。從上到下,眾人一心,守外把內。站好每一個卡點。
  • 我們村有了新的體育場
    庫爾勒市衛計委駐阿瓦提鄉喀拉亞尕其村工作隊隨著最後一個藍球架螺絲擰緊,喀拉亞尕奇村綜合文化體育廣場正式建成了,體育設施基本到位了,村民艾克木·吾甫爾說:「村文化體育廣場建成了,讓我們以後有了健身和運動的場地,村民們可利用農閒時節開展很多文化娛樂活動了,真的太感謝你們工作隊了,為我們村裡辦了一件大好事、大實事。」
  • 江岸區底層青年娛樂生活一覽
    鐵路內的精緻網紅店和club那種高消費場所,以底層青年的收入來說肯定是不能常去的。但那也不代表要在網吧裡點黃燜雞米飯。走到鐵路外,港澳颱風情街是個奇妙的區域,武漢的首批商品房在這,早期歸國僑胞在這,住了一輩子的老漢口人也在這,街頭巷尾裡日料店和小餐館並存。早餐不必多說,即使在蔡甸陽邏這類遠城區都有好吃的,就因為這裡是武漢。
  • 松滋一老人畢生積蓄捐贈,還清村裡欠款!你認識他嗎?
    我們每個人,都是新時代的主角。追求家鄉振興、圓夢幸福人生,我們用奮鬥,書寫著夢想的篇章。  我們將聚焦你我身邊的普通人,用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展現平凡「草根」的火熱生活和追夢人生,折射真善美的光輝,升華新時代的溫度,凝聚城市向上的正能量。  好故事,是一首讚歌,也是一種力量。讓我們一起傾聽,一起書寫精彩動人的松滋故事!
  • 村裡年輕人的逃離:種地是不可能種的,守著一畝三分地,靠情懷嗎
    村裡年輕人的逃離:種地是不可能種地的,一斤糧食換不了一瓶水,還指望可憐的農民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嗎?
  • 林州北臺:一腳踏兩縣 五鎮圍一村
    據老輩人講,大莊裡原來有一家大戶人家姓甄,僱傭佃戶專門負責種地、看守墳墓。為方便其見,人們將負責看守墳墓的佃戶所在地稱為小莊。因此,到現在北臺村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北臺村附近的農地大半不是本村人所有,而是歸上臺村,周圍的地名也有很多是上臺村人稱謂流傳下來的。清時,甄姓漸漸沒落,村名正式改成下臺村。之後有人從山西等地陸陸續續搬遷至此,下臺村也越來越大。
  • 文門村蝶變 | 走近千年古寨,邂逅繁華之外的恬靜生活
    眼中所看到的綠色盎然不僅是稻穀豐收前的喜悅更是村民們生活的希望一副美麗新農村的美好畫卷只能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村裡的一部分人在農閒的時節會去城裡打工,到了農忙的時候,便會返程回到村裡。」「環境美化+產業扶持+民風提升」的新建設模式,全村2019年經濟收入9180萬元,農民平均純收入153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約430萬元。頂著烈日勞作後的村民,仍遲遲不肯離去的背影讓人看著會有些許心疼,但更多地是為他們感到開心,這一大片都即將是稻穀飄香的田畝呀。
  • 戰「疫」一線 | 一家一代,一帶一家
    除了充分利用好農村大喇叭進行廣播宣傳,他還利用網絡手段,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做好村民的宣傳和動員工作,通過轉發承諾連結,發動已進群的村民不斷的拉人進群,不到兩天的時間,每戶出一個代表,「時莊村這個大家庭」的微信群就這樣建立起來了。有了這個微信群,時莊村的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得愈發順利。群眾紛紛報名參與到卡口值守、防疫宣傳、隔離戶管控等工作中來。
  • 【最美勞動者】吳振東:總是行走在田間地頭的駐村隊員
    微陽朔:ID: Vyangshuo點擊上方:微陽朔 關注我們,免費發生活分類信息
  • 周世傑:駐村工作隊裡的「編外老師」
    夕陽西下,炊煙嫋嫋,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平洋鎮山頭村的駐村工作隊住地,幾個孩子專注學習的背影顯得格外溫馨。「姥姥,幫我看看這道方程式。」「姥姥,英語裡倒裝句有幾種?」孩子們嘴裡親切呼喚著的姥姥,就是齊齊哈爾市市場監管局駐山頭村工作隊隊員周世傑。
  • 【駐村生活】建設鄉村美居走「心」路
    今年以來,紅柳塘村共計出動工作隊、村「兩委」、村幹部及村民220人次、機械車輛55車次,集中對村組內環境衛生進行整治,清理渠道、林帶及村內積存垃圾400餘噸、清除危舊房屋、殘垣斷壁6戶,新建圍牆1.2公裡,硬化巷道900米,鋪設花磚2000平方米,新建安居房8戶,完成農村改廁33個。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培養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 泰興市珊瑚鎮這個村,企業主紛紛主動多交一倍租金,還出資幫村裡搞建設,為什麼?
    由於囊中羞澀,多年來,該村道路又窄又破、河道又黑又臭,村民家前屋後雜草叢生,各種生活垃圾、建築垃圾亂堆亂放。「本世紀初,村裡利用閒置廠房、閒置中小學,引進了一些企業,但這麼差的環境,村裡根本不好意思向企業開口提高租金或要贊助。」禎祥村黨總支書記趙永強說。沒有環境,村莊發展一切都談不起來。
  • 幸運女神一休:尋找底層靈魂
    但村裡總有那麼一些人有些特殊的愛好,不順手一點回家就心裡痒痒,父母就派我蹲點在山腳下的那片瓜地有個照應。我記得我幾乎每天都要去上山,山上就是一片山茶樹,站在山茶樹山頂上可以俯瞰整個幾個村的全貌。每當山上開了漫山遍野的山茶花的時候,我都會再往山上爬一爬,摘點花花別在頭上美一下,手上也不忘摘上一大把帶下山。
  • 武岡村裡一老人去世 安靜而簡樸
    武岡市稠樹塘鎮龍田村6組村民歐光江,在村支兩委和市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工作隊工作人員的勸導下,一家人經過商議,決定從簡操辦喪事,並通過電話向親朋好友發出辭呈。2月3日,正月初十,該村6組村民歐德盤老人因病去世。
  • 三河湖鎮:王立平村電子眼、電動門杆把牢控死疫情大門,機防、人防無疏漏,疫情防控再升級
    2月15日,在三河湖鎮王立平村疫情防控值守點,村委會主任李奎讓高興地說,村裡其他20多個路口都用的是鐵絲網再加上土堆封堵,這是唯一一個能夠進出的生命通道,用電動門杆控制,24小時輪流值守,為的是方便有極特殊情況的村民和販運蔬菜的商販出入。
  • 懷寧這個村裡有了「公共食堂」以後……
    黃墩村民組長劉傑民告訴記者,自從公共食堂建成以來,村裡的紅白喜宴都在這兒辦,不僅給村民們帶來了方便和實惠,還在村裡颳起了一股節儉新風。村裡隨即對劉氏祖屋進行了翻修、改建,一個寬敞明亮的村民食堂建好了。走進劉氏祖屋,裡面整齊擺放著全新的桌子和板凳,左邊牆壁上貼著捐資人的姓名,右邊一個小黑板上寫著最近一次宴席的分工情況。中廳後面有個寬敞的廚房,鍋灶、碗筷等一應俱全。「當初建食堂,我捐了2000元,現在辦一次喜宴能節省好幾千塊,大傢伙都來幫忙,人也不累,公共食堂真是既方便又實惠。」
  • 村裡的「大喇叭」又響起來了!
    為確保疫情防控落實到村屯,連日來,各地村裡的大喇叭也熱鬧起來,每天不間斷的對疫情防控政策和防護知識進行宣傳。1月12日下午,同江市三村鎮二村村廣播室裡,村黨支部書記唐桂芝正在用村裡的大喇叭廣播。七臺河:防控宣傳到村屯 防疫常識入人心除了大喇叭,在七臺河市開發區金沙實業公司第二管理區,一臺宣傳車在村裡走街串巷宣傳疫情防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