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27日,橫貫內蒙、寧夏、甘肅的包蘭鐵路正式通車,全長990公裡。其中在中衛和幹塘間經過沙坡頭騰格里沙漠,全線有140公裡在沙漠中穿行,是中國五十年代在沙漠中築成的鐵路。其採取的沙坡頭麥草方格防沙、治沙措施曾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自包蘭鐵路幹塘至蘭新鐵路的武威,於1965年建成了幹武聯絡線,長172公裡,從而縮短了華北到西北地區的運程。這條鐵路是華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幹線,對加速內蒙古、寧夏、甘肅的經濟建設起著重要作用。
為建設西北地區重要的物流通道包蘭鐵路的路線,必須經過寧夏的中衛「沙坡頭」。這裡有高大格狀流動沙嶺。專家們最初拿不出好辦法,就提出繞行方案。但是,繞行方案還是不能解決遇到的流沙問題。所以,專家們果斷決定:不再繞行,進行技術攻關,直接闖過沙坡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在中衛治沙站建站初期兩次到沙坡頭視察和指導治沙工作。
1958年的秋天,中衛縣人民政府動員了成千上萬的群眾,組織數以萬計的畜力和運輸工具,組成浩浩蕩蕩的治沙大軍,同流沙展開了殊死搏鬥。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探索,最後總結出最為科學的辦法:先將麥草按1米見方的標準扎入沙中,組成一個個草方格沙障。然後在沙障內種上沙生植物,再引進黃河水澆灌,最終將沙漠變成土壤,達到治理沙漠的目的。會戰持續了兩個年頭,在長達40公裡的鐵路兩側扎設麥草方格1.6萬畝,封沙育草33.8萬畝。
沙坡頭的沙漠終於「老實」了,包蘭鐵路順利通過這一魔鬼區域,再也沒被流沙淹沒。中國創造的奇蹟引起世界的關注。1977年8月,全球沙漠化會議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中國寧夏沙坡頭治沙代表張克制被請上講壇介紹經驗。當聽完中方代表的「麥草方格」固沙法後,會場長時間報以熱烈掌聲,同時與會榮獲「全球環保500佳」。 風雨幾十載,荒漠變糧川。60年前的創造。造舊了今日的奇觀。6月5日。世界環境日。我們必將會在環境保護的路上越走越遠。減少土地荒漠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