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些原因,這一期到現在才完成。
演唱會來到花蓮站。宣傳片裡,放上了《家l》這首歌當作背景音樂。聽著風鈴和鋼琴的聲音,踏上回家的路……我實事求是的寫,初次看到這場演唱會時,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可能是在歌單上沒有臺東站那麼有驚喜,但當我了解了背後的故事之後,再一次次地聽,就會發覺花蓮站演唱會同樣很精彩。
第一首臺語歌叫做《桃花過渡》,是首地地道道的臺灣民謠。傍晚時分,羅大佑坐在快艇上,沿著花蓮港河畔前行,自彈自唱這首歌。
開場《桃花過渡》
既然叫做「回家之路」,那麼之前提到的家的三部曲都少不了。我也確實很久沒有聽到《家l》《家ll》和《家lll》同時演唱了,上次這三首歌同時出現還是在2017年北京演唱會上。真的,三首歌首首精品,有我們出生的家庭,有我們追尋的家庭,最後是我們建立的家庭。演唱會上羅大佑講到「花蓮,回家的路為你鋪好了,建成一個自然和都市都美好的願景!」
開場的歌曲是《家ll》,我最近正在單曲循環這首歌,因為不管從旋律或是詞來看,這都是描寫家的一首精品。從前奏的鋼琴和薩克斯聲音開始,一點一點進入這首歌,再慢慢地唱到後面的副歌部分。聽下來,《家ll》都稱得是上好的音樂。
第二首歌是《桃花過渡+Peter gunn》,讓我想起了兩三年前的臺北周三聚樂部,在「叫做你也叫做我」的專輯中收錄了這首歌。《Peter gunn》是上世紀一部美國電視劇的音樂作品,很巧合的是,這兩首歌可以用很相似的和弦完美的銜接在一起。
然後是兩首冠以「2020」年份的歌曲:
《伴侶2020》《臺東調2020》。
這一次在花蓮港親水遊憩區唱響。
介紹完臺語歌吧,這場的臺語歌我都比較陌生,因為不都是他的作品,比如這首叫做《港都夜雨》的歌,看歌名或許會認為是粵語歌,是一首寫香港的歌曲。但其實是一首地道的閩南語歌,由呂傳梓作詞,楊三郎作曲,發表在上世紀五〇年代,算是非常早期的一首臺語作品。
順著《港都夜雨》,下面這首就真的是粵語歌了,叫做《皇后大道東》。很難得演出這首歌,所以就更吸引歌迷去欣賞。
再後面是三首非常經典的歌曲,可能就是因為對它們都太過熟悉,讓我對這場的第一印象並不深刻。
《你的樣子》,是非常、非常、非常好聽的一首。尤其副歌部分給人很寬闊渺遠的感覺,它絕不局限於是一首情歌,而是一首打動人心靈的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我還曾經以此為題寫過一篇文章,這次他背著吉他自彈自唱;還有一首歌叫做《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接近尾聲的時候,演唱了《耶穌的另一個名字》。這是當初「家」那張專輯裡的一首很短的歌曲,不過,這首歌在如今被一點點擴充、翻新。先是在臺北周三聚樂部中,將這首歌製作的很有節奏,加入了鼓點。這一場,我想那應該是羅大佑的創作,在原詞後面加上了新詞:「你我從人類網路的天堂,到方舟難以承載的悲涼…」那個關注現實,歌詞充滿深度的羅大佑依然在。
最後一首歌:《戀曲1990》,我一直對這版編曲不太「感冒」,但通過一次次聽,聽歌裡面的節奏感慢慢體現出來了。
當最後一個音彈完,花蓮站演唱會完美落幕。
每場最後的固定環節:羅大佑和音樂人云端合作,本場推出了《亞細亞的孤兒》。
開篇寫到我了解了這場演唱會背後的故事。就是這件更值得一提的事情,是花蓮場最大的挑戰:颱風雨。在「宜花東鹿」開唱前,羅大佑曾表示「有颱風雨我們也照樣唱,音樂人需要到處接受挑戰」。沒想到真的發生了,所以樂隊和風雨搶時間,趕在之前錄播完成了演唱會。其實現場雨也一直在下,不過花蓮港邊,依舊有觀眾在鼓掌,我想如果是我,我也會去的。
由於寫的晚了些,最後一場宜蘭站演唱會也已經結束。
近期推出,宜蘭 初見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