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陳立宏時,第一印象就是他身材魁梧挺拔,更像是一位矯健的運動員,但聽他講解農業種植技術時,如數家珍,一看就是行家裡手。2013年,在古浪縣園藝站工作的陳立宏被派到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負責指導這裡的日光溫室建設及蔬菜生產。幾年來,他一直堅守在移民區,同扶貧幹部、貧困群眾同甘共苦,硬是把沙漠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蔬菜生產基地。
陳立宏說:「移民群眾從粗放種植管理的山旱地,一步跨入到精細化管理的日光溫室種植,對他們來說,從心理和技術上都是一種挑戰。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者,我深知移民對種植技術的渴望,實實在在想把自己所學的栽培管理技術,面對面、手把手地教給他們,讓他們種出品質優、產量好、收入高的蔬菜,能安下心來在這裡過上好日子。」
「我剛來到這裡時,這裡除了黃沙,還是黃沙。我們先是指導農戶建棚,後來指導他們施肥、起壟、定植、澆水、整枝、疏花疏果及病蟲害防治等,在每一個栽培環節和細節上去指導。第一年,個別農民對疏花疏果不理解,認為果實結得越多越好,不聽指導,由著自己的想法去種,到賣的時候發現果實小、價格低。有了教訓,第二年大家才自覺按照技術規程操作。從感恩新村第一個示範點開始到為民新村、惠民新村等示範點,如今移民區已有8個點、3000多座棚,我們每天要逐點走訪,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為了方便群眾,他在溫室牆體醒目處張貼自己的聯繫電話,組建種植戶微信群,隨時掌握農戶需求,及時解決種植戶的疑難問題,在各栽培環節上示範操作,手把手地教,在病蟲害發生防治階段跟蹤服務,及時解答農民在蔬菜栽培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切實消除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多年來,他培訓科技示範戶100多戶,參與建立科技示範基地8個,舉辦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技術培訓班200多場次,累計培訓農民6000多人次,發放培訓資料6000多份,培養基層骨幹技術農民60多人。
「陳工在我們這一帶是名人,別看他年紀輕輕,在溫室種植方面卻是行家裡手,這樣的技術員我們最需要。」移民區群眾這樣說。
十幾年來,陳立宏家在城裡,身在農村。他先後在古浪縣土門鎮、海子灘鎮和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等。他堅持深入農村第一線,長年累月和農民在一起,把自己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術、實踐經驗等都貢獻給了「三農」。2017年,陳立宏被評為古浪縣道德敬業模範;2018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科技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