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我想大家都明白:一位叫王福重的經濟學博士在網上公開聲稱:「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從而引得一大批網民聲伐徵討。
至於我為何支持王福重博士「農民無用」,您先別急著生氣,佔用您幾分鐘時間接著往下看!
首先,我要本著"潑婦的精神"罵幾條街:
1.現在的媒體為了博眼球真是煞費苦心。該視頻一共15分鐘,你們能堅持看完前14分鐘,把最後一分鐘的內容單獨截取,我很欽佩你們的"敬業精神"。
"媒體勞動人民"真優秀!
2.那些媒體評論員,那些掛著"黃v",所謂代表一方言論的自媒體人。
作為一名媒體傳播者,你們捫心了嗎?你們自問了嗎?在沒有查找一手信息就直接開罵,把這段對話當成王福重原意的同胞們。請接受我一次略帶侮辱性的語言:一群XX!
好了,回到正題,我們來看看王福重博士到底說了什麼?
正文
這段視頻全長15分鐘,最早發布於2017年,也就是三年前。
視頻開頭,王福重博士引用了一次課堂調查:老師問同學們最尊重哪個職業?老師列舉了軍人、企業家、農民、知識分子等。最後調查結果顯示,大量的孩子們最尊重農民。
從這裡開始也就進入了這個視頻的主題——討論農民在中國社會的重要性。
首先,他從古代社會說起:當時古人從遊牧走向群居,原本需要不斷各處尋找糧食的生活轉而成為種地生活。再到後來出現一個人開始承包土地,僱傭別人幫他種植開墾。
地主與農民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
我們都知道,從古代到近代工業興起這段長達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中,糧食是保證人類延續至今最重要的物資,而其中最主要生產者就是農民——這一點,王福重在視頻中明確提出。
此後,工業革命開始在全球播種,伴隨著工業發展的還有技術革命。
在此,王福重提了一個很經典的問題:為什麼以前種地的人那麼多,人們反而吃不飽?而現在種地的勞動力逐漸流失,人們再也不需要為這個問題發愁?
他回答說: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正是化肥、種子、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等一系列以科技為基礎的新農業方式增加了糧食的產量。
後面他還舉例:同樣一畝土地,農民數量越多,土地的畝產量就會提高嗎?答案是並不會,這樣只會造成勞動力的浪費。
因此他說,在現代農業的背景下,農民數量增加對於農業生產作用越來越小,農民在糧食的整個生產環節中重要性也逐漸弱化。
看到這裡,王福重博士說的沒有任何問題。下面我要說的就是被斷章取義的"爭議點"。
視頻最後,王福重說:中國要儘快消滅農民!(這裡所說的"農民"是指只知一味的體力勞動,拒絕主動思考的農民)這點單獨拿出的確很容易讓人誤會,但結合上下文十分容易理解。
我們不妨對其觀點做個總結: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以科技,工業為主的生產條件逐漸取代原有的靠出賣農民體力提高糧食產量的生產方式。正是在這個不可更變的趨勢下,農民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日漸衰微。
因此,王福重提議加快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生活。
結語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想跟大家討論城鎮化的利與弊,而是想讓能夠看到此文的人明白:不要被一些無良媒體帶了節奏。
看到一個觀點,看到一個問題,先思考問題的來源,先思考問題的對錯與否,再去決定你是否要評論和如何評論。
願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性的網民,
願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而不是成為媒體造勢下飄搖的蛔蟲!
來源:體育課說笑話
(編輯轉發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與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改、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