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鎮:「訂單吊瓜子」助力群眾增收

2021-02-14 微松桃

   今年以來,正大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積極扶持與發展高效農業,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抓實產銷銜接、利益聯結機制,真正讓群眾得到了實惠。
  

  走進正大鎮清水村吊瓜子種植基地,處處可見長長的棚架上爬滿了綠色的瓜藤,瓜藤下,一個個金黃色的成熟吊瓜子豐收在即。由於是初次種植,缺乏採摘經驗,這幾天,貴州省科技特派員侯彥雙都在基地裡教授村民吊瓜子的採摘技巧。「區分吊瓜子是否可以摘,首先是看顏色,再來就是摸摸它的軟硬度,如果顏色全部為黃色並且摸起來是軟的,說明這個瓜已經成熟到位,我們就可以採摘下來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幫它傳一下,這個就是成熟的吊瓜子,比較軟。」貴州省科技特派員、松桃正大鎮科技副鎮長侯彥雙手裡捧著一個成熟的吊瓜子在瓜棚裡現場講解。

  

  吊瓜子本名栝樓子,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木植物,因為形狀像小西瓜,果實從藤上向下掛,所以俗稱「吊瓜子」。因為吊瓜子投資成本少,一年種植投入,可以多年收穫受益,加上它的根、瓜皮、瓜籽都是重要的中藥材,可謂一身都是寶,因此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去年年底,清水村種植大戶張紹明看準商機,流轉了村裡的130餘畝荒地,從浙江義烏引進吊瓜子在當地種植。由於在種植過程中,得到了正大鎮農技專家的全程技術指導,加上與浙江義烏公司籤訂了保底回收合同,讓吊瓜子在豐收的同時也解決了銷售問題。

  據正大鎮清水村吊瓜子種植基地負責人張紹明介紹:吊瓜子是第一年種植,一畝地產籽是150斤到200斤,每畝經濟收入是3500元,我們和浙江老闆籤訂了保底回收價18塊錢1斤,大概一年的收入是40萬左右,第二年的產量到300斤到400斤,一年收入大概是80萬左右。


  吊瓜子的豐收不僅給種植大戶帶來了豐厚的收益,更帶動了全村9戶貧困戶在基地裡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正大鎮清水村村民張應祥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我們在家裡沒有什麼事做,年紀又大了,出去也找不到事做,現在在吊瓜子種植基地幫他打工,一天70元,增加自己家裡的收入。」

  今年以來,正大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項目,通過田坎會、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方式積極召開產業發展座談會,幫助貧困村、貧困群眾找準產業,並通過成立農業產業技術專家服務團對產業進行全程技術指導,讓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得到進一步增強。「通過這些基地、產業的建設,發揮了正大鎮農業專家的作用,通過農業專家下村,把技術、把觀念、把一些想法帶過去,來引導種植大戶、種植老闆讓他們科學種植,提高產量、提高產值,下一步,我們會把我們的農業專家會帶到田間地頭,爭取做到一個產業對一個專家,做到比較精準,做到產業的利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侯彥雙說。


相關焦點

  • 鳴沙鎮:建設育苗場助力瓜農增收致富
    硒砂瓜是鳴沙鎮的傳統優勢產業,是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近年來,嫁接硒砂瓜憑著上市早、甜度高、抗重茬、個頭大、耐運輸等優勢深受民眾好評,今年,中寧縣泗海源硒砂瓜專業合作社引進銀川實一種苗場,在二道渠村計劃建設佔地170畝的育苗基地,為當地群眾提供優質硒砂瓜苗。
  • 高寨鄉:林下種出食用「花」,綻放群眾增收夢
    此外,灰樹花基地上還套種了2.5萬棒木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讓群眾穩步增收。「既要生態美,又要產業興。」發展林下經濟是高寨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鄉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發展潛力,大力探索發展林下食用菌、林下養殖、林下中藥材等產業,為發展產業助農增收再添新翼。
  • 聯安鎮聯川村:大棚蔬菜種植助農增收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在我縣聯安鎮聯川村,村民藉助大棚蔬菜種植,解決了過去遇到的一系列種植難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產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子,農業科技真正來到了田間地頭,助力產業增收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大棚等高效設施農業,積極推廣引進熱銷品種,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代農業使廣大農民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衝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帶動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轉變。
  • 趙豔鋒:讓「紅丹參」鼓起群眾「金腰包」
    據悉,宜君縣農信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對外帶領群眾了解市場、尋找銷路、搜集信息、參與競爭;對內積極與群眾合作,指導開展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  「下一步,我將繼續發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引領作用,帶領群眾把丹參種好、管理好,力爭秋季給大家賣個好價錢,讓『紅丹參』鼓起群眾『金腰包』。
  • 我們的目標是:「直到群眾滿意為止」
    司坎旦對今年增收充滿信心。五堡鎮是哈密大棗和葡萄的主產地,大棗、葡萄口感好、品質優良,但因距市區遠,大量鮮果難以及時外賣,農民常常增產不增收。工作隊利用河南援疆資金、扶貧資金、惠民資金為村民修建了葡萄晾房,讓村民大力發展葡萄乾產業,幫助農民拓寬致富路,今年在葡萄乾產業上,每戶預計可增收2000元。
  • 新興社區:家門口建起了電子廠 群眾變身「上班族」
    」據新興電子廠負責人張文明介紹,目前加工廠整合後有10個工種的生產線並已實現穩定運行,隨著生產加工訂單的增多,工廠準備有計劃地擴大生產規模,促進更多群眾就業。加工廠就在「家門口」,群眾就業渠道拓寬了,穩崗增收也實現了!
  • 「菇」起苗鄉群眾錢袋子
    大棚內,工人們正忙著填袋、滅菌、接種……資源縣充分發揮本地高海拔、溫差大、雨量充沛等優勢,依託粵桂扶貧協作資金,在車田苗族鄉建設食用菌基地,並引進資源縣益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租金+勞務+保底回收」的發展模式,帶動脫貧群眾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鼓起苗鄉貧困群眾錢袋子。
  • 永靖縣紅泉鎮:芪香馥鬱飄滿地 增收路上好「豐」景
    提起種植黃芪,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總有說不完的話。黃芪產業的發展壯大,讓全鎮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更加堅定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經過多年的發展,紅泉鎮在穩步擴大黃芪中藥材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黃芪種植已經成為示範和輻射帶動全鎮發展特色產業的「亮點」和「窗口」,並輻射帶動周邊楊塔、王臺、小嶺、川城、新寺、坪溝等6個鄉鎮群眾種植,為決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 英橋鎮春佳村:車間開在家門口 就業增收有保障
    ▌英橋鎮春佳村:車間開在家門口 就業增收有保障春佳村把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作為突破點,積極推進扶貧車間建設,採取「公司+車間+貧困戶」模式,帶動村民及貧困戶積極參與,推動村級加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 黃花坪村:抓基礎 強產業 促增收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喬後鎮黃花坪村抓實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 心繫群眾 「中藥大鍋湯」助力疫情防控——九縣民族醫院為全縣幹部群眾配發中藥「大鍋湯」
    在全縣範圍內免費發放中藥,由鄉村、單位部門自主熬製「大鍋湯」 引導幹部、群眾服用,從而達到固護衛氣,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作用。為切實做好「大鍋湯」中藥配置發放工作,助力疫情防控, 醫院強化中藥庫存檔點,實時調控中草藥儲備,積極與中藥 飲片供應商聯繫,確保中藥材的質量與數量。全院幹部職工 上下一心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加班加點開展配發工作。截止 2 月 3 日共發放「大鍋湯」中藥 495 付,覆蓋全縣 6 個鄉鎮,10 餘個單位,6 個學校,22200 餘人次。
  • ​ 唐世海——農民群眾的「知心人」、「領頭羊」
    這次的寒假實踐的機會,我,貴州大學農學院「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隊員代坤芳對唐支書進行了一次線上訪談,也更加了解了他的優秀的為人處世和端正的行政作風。唐世海,福泉市牛場鎮社會事務辦一級科員,福泉市牛場鎮朵郎坪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大學畢業留在廣東任教,2017年考上國家公務員,選擇回到貴州,做一名基層工作者。2020年7月1日,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
  • 人大代表王月英:釀出好酒 帶富群眾
    王月英    漢梁王酒業創辦於1992年,是夏邑縣一家民營企業。   在漢梁王酒業的帶頭下,幾年來,隨著訂單農業的發展和周邊釀酒企業的需求量上升,夏邑縣糯高粱的種植面積已經逐步擴大到兩萬多畝,種植糯高粱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今年9月23日,河南省漢梁王酒業有限公司捐資幾十萬元協助承辦了夏邑縣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六屆高粱文化節,王月英本人也榮獲商丘市「五一」勞動獎章。
  • 環江:毛南群眾愛山林 山林成片富了民
    莫雲欽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後,年增收7500元,加上種植水稻、種桑養蠶等,現年收入約3萬元。今年年初裝修了房子,一家三口搬進了3層的新樓房。  幾年前,下南鄉中南村東信屯譚建壯3個孩子還在上學,家中老父親70多歲,夫妻二人負擔很重。  從2010年起,夫妻倆自己動手建房,一磚一瓦,如同紫燕銜泥,無比艱辛。2019年8月,譚建壯突發輕度腦梗,無疑雪上加霜。
  • 林立新: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搶59.9親子溫泉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林立新: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林立新: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在連城縣莒溪鎮璧洲村,憑藉著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幾年來,青年致富帶頭人林立新帶動當地村民和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 藍文忠: 全心全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而唯一不變的,是他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心。藍文忠說,「這就是我幹工作時的『底氣』」。對於金坵未來的發展,藍文忠更是信心滿滿:「不僅要讓金坵村有獨特的美,更要讓群眾從休閒旅遊產業中獲得新實惠,讓村民的生活實現更高層次的質變。我們有信心,到2025年村集體經濟超過100萬元。」
  • 楊梅鄉:做好「竹」文章 計生戶增收致富
    為了幫助計生戶增收,楊梅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優勢資源,通過資金、政策、技術幫扶,鼓勵計生戶依靠優勢資源,憑藉自己的辛勤勞動,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