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坪村:抓基礎 強產業 促增收

2021-02-22 洱源發布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喬後鎮黃花坪村抓實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走進黃花坪村,趙月生夫婦正在翻曬從當地群眾手中收購來的蕨菜。趙月生告訴記者,夫妻倆做山貨生意已經有10多年了,過去由於交通不便,農特產品生意並不好做。

喬後鎮黃花坪村村民 趙月生:以前我們跑運輸,路不通,橋也沒有修好,就只能在河裡面走,大冬天的時候,車子陷在泥沙裡出不來,嚴重時還要換機油,相當不方便了。

隨著黃花大橋建成,村委會到到鎮裡的公路實現硬化,不僅方便了出行,做生意的成本也有所降低。

趙月生:現在路、橋修好以後,車子的修理費也少了,車子磨損也少一點,車輪子一年左右才換一次。

交通環境的改善讓村裡的東西出得去,村外的東西進得來,村民種植的大白芸豆、核桃、梅子、野生菌,養殖的豬、牛、羊等,經常有生意人上門來收購,無形中減少了村民勞動力成本,而且價格也比以前好很多。近年來,村民還種起了百合、山萮菜、紫丹參等經濟作物鞏固脫貧成果,交通環境的變化給群眾帶來了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惠。

趙月生:現在信息又方便,想要什麼打個電話,我就組織去收購,及時的把老闆要的山貨運輸出去。

村民羅淑芝告訴記者,以前由於路不好走,採收來的蕨菜也賣不出去,只能用來餵豬,現在村裡有人專門收購,自己還能打臨工。

喬後鎮黃花坪村村民 羅淑芝:現在賣蕨菜也方便了,自己家裡留點吃,其他的就賣到這裡,天天來這裡幫忙,幫忙一個月可以收入4000到5000元。

據介紹,自脫貧攻堅以來,黃花坪村累計投入2461.83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分散安置點7個自然村的村內道路硬化、通村公路改建、人畜飲水改建、活動場所建設、太陽能路燈、公廁、垃圾焚燒池等基礎設施建設就投入了1070萬元。同時通過整村推進、廉政文化示範村項目、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黃花坪小學提升改造、村級衛生室新建等不斷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喬後鎮黃花坪村黨總支書記 王潤紅:自脫貧攻堅以來,黃花坪村基礎設施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黃花大橋等進村道路硬化後,在極大改善群眾出行條件的同時,讓群眾的農特產品,就地就近快捷的出售,減少運輸成本,有效增加群眾收入。

相關焦點

  • 雅安席草村:產業"蝶變"老百姓"家底"厚了!
    隨著席草村基礎建設的完善和產業的發展,昔日貧困村沿著低緩的山勢,在竹林的掩映下正變得日新月異。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深入,從2016年開始,席草村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的收入來源和增收渠道,鼓勵農戶發展脆紅李產業,從2016年至今,全村共種植脆紅李1100畝,現已進入試果期。2018年,席草村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村「摘帽」。
  • 臨高皇桐美香村:探索產業入股新模式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皇桐鎮美香村委會堅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探索出增加村級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的「4+4+2」產業入股模式,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同種植鳳梨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皇桐鎮美香村黨支部書記林昌平:鳳梨產業經過委託運營、技術保證、肥料保證、資金保證的前提下,畝產要達到5000斤以上。
  • 永靖縣紅泉鎮:芪香馥鬱飄滿地 增收路上好「豐」景
    在董山村大泉社,正在收黃芪的村民馬全傑開心的說:「我種了9畝黃芪,今年能收入5萬元,除去成本掙個3萬多元沒問題,比種玉米、種麥子強多啦!     提起種植黃芪,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總有說不完的話。黃芪產業的發展壯大,讓全鎮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更加堅定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 【市媒聚焦】曬豐收促增收!武清這片紅薯地裡一場特別的採收比賽……
    曬豐收促增收!
  • 陳蠻莊礦學標準、強管理、促提升
    為切實做好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提升專業人員安全標準化意識,深化推進礦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近日,陳蠻莊礦對照集團公司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綜合達標考評情況,結合工作實際,利用業餘時間認真組織開展了以《煤礦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和新版《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學標準、強管理、促提升活動。
  • 引領發展看漢濱:五大富硒農業產業位居全市前列!
    漢濱區通過「四式八法」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跟著產業走,把全區1.95萬戶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多重增收讓群眾穩定脫貧有了「保險」。對此,區長範傳斌有著深刻地認識,他多次指出,抓產業是打基礎、穩增長、增後勁、利長遠的頭等大事,抓好產業產展,就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 【和天下動態】T STAR獲評「2014-2015年度惠城區現代產業50強重點培育項目」
    近日,由惠州市惠城區政府主辦的「2014-2015年度惠城區現代產業50強重點培育項目」評選,經過2個月的網上公示於近日結果正式確定
  • 頭條|銀光集團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強調:堅定發展信心 夯實管理基礎 提升經營質量
    7月22日,銀光集團召開202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會議強調,各級管理人員要堅定發展信心,履行強軍首責,夯實基礎管理,持續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上半年,銀光集團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改革發展為動力,優化產業布局,推進變革創新,克服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形勢影響,生產經營整體實現盈利。
  • 龍泉鄉:「紅鷹創業工程」打造產業硬支撐
    該村採用「土地流轉掙租金、務工投勞掙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聯營菇房掙現金」的思路,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等形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而且帶動全鄉食用菌種植產業蓬勃發展。「目前,我們村村級集體經濟已達到50多萬元,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聯合黨總支的要求,帶動賈莊、沈莊、南大營發展迷迭香、食用菌、蓋果種植,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該村黨支部書記李運山說。
  • 媒體頭條丨穩增長添後勁 盛虹煉化項目爭當促就業「增大器」
    4月5日,江蘇衛視《江蘇新時空》頭條報導聚焦盛虹集團在大力推動復工復產的同時,以重大項目為抓手,著力抓建設、穩投資、促就業。
  • 正大鎮:「訂單吊瓜子」助力群眾增收
    今年以來,正大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積極扶持與發展高效農業,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抓實產銷銜接、利益聯結機制,真正讓群眾得到了實惠
  • 坪樂鎮解放村:立足村情謀產業 精準施策促發展
    發展產業是群眾致富增收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才是根本出路。
  • 魯山瓦屋鎮:香菇成產業 村民好就業
    然而在去年之前,全鎮幾乎家家會種、卻家家不種,原因在於規模小、品質差,增收效果並不明顯。經過充分考察論證,瓦屋鎮引進了兩家食用菌龍頭企業,整合涉農資金2300餘萬元建設香菇大棚、烘乾車間等設施,一部分合理分配給19個行政村,一部分承包給村民,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全鎮增收。
  • 鎮川鎮:「小紅薯」種出富民「大產業」
    ,實現貧困村退出與貧困戶增收脫貧有效結合、互相促進。同時,該鎮還注重建立「小紅薯」產業的帶貧益貧機制,一是鼓勵支持農戶每年與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籤訂紅薯種植協議,企業以保底價收購。截止目前,帶動34戶貧困戶發展紅薯種植,戶均增收800元;二是引導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入企務工,通過僱工種植、進廠務工等形式,促進14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增收;三是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種植。
  • 綠色產業,頭腦風暴!
    各地各部門都是綠色高地這一「大廈」的建築師,一定要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統籌,精心設計構築產業四梁八柱,選優育強優質企業項目。澆築綠色產業體系,把準發展大趨勢,把握「綠色」關鍵詞,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產業規劃全過程。
  • 白陽鎮:產業結構調整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中莊村巧借外力帶著幹,結合產業轉型和發展鄉村旅遊,流轉土地1200畝,引進彭陽縣壹珍藥業有限公司建成千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園,每年支付百姓土地流轉費和務工收入140多萬元,並吸引外來遊客賞花觀景帶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現如今,中莊村壯大「致富牛」、打造「致富園」、發展「致富林」,以抓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
  • 聯安鎮聯川村:大棚蔬菜種植助農增收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在我縣聯安鎮聯川村,村民藉助大棚蔬菜種植,解決了過去遇到的一系列種植難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產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子,農業科技真正來到了田間地頭,助力產業增收、鄉村振興。
  • 區科技局局長張永龍一行深入魚龍鎮指導食用菌產業
    11月8日,區科技局局長張永龍一行深入魚龍鎮指導食用菌產業,鎮黨委書記龐雲陪同。
  • 藍文忠: 全心全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該村通過統籌抓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六邊三化三美」「五水共治」等重點工作,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富民產業,做好農旅融合文章,鄉村旅遊發展紅紅火火。「美麗的金坵也曾經捧著金飯碗沒飯吃。」藍文忠說,早年,由於村裡沒產業、無經濟來源,村民生活拮据,村莊環境髒亂差,每每回村,心情都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