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鎮川鎮的丘陵坡地、沃土田野裡,大片大片的綠色煞是養眼,翻開「綠蔓」,但見一個個圓滾滾、胖墩墩的紅薯拱破土層,探出了「腦袋」,割藤、開挖、裝袋、運走……田間地頭到處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這就是該鎮以「小紅薯」撬動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該鎮依託地理優勢,整合項目資金370萬元,在胡家渡村新建300畝優質紅薯示範園,帶動周邊紅廟梁村、張家院村群眾自主發展種植紅薯1000餘畝,建成佔地3000平方米的紅薯粉條加工廠一座,牢牢將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現貧困村退出與貧困戶增收脫貧有效結合、互相促進。
按照「主體經營、利益共享、突出帶貧」的原則,該鎮胡家渡村、紅廟梁村和張家院村與漢中豐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資產租賃模式進行合作,採用「聯合黨委+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的管理運行模式,企業通過承包經營紅薯粉條加工廠,每年以固定資產總額的6%向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交納租金。在脫貧攻堅期內,村集體拿出70%的收益平均分配給貧困戶,30%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同時,該鎮還注重建立「小紅薯」產業的帶貧益貧機制,一是鼓勵支持農戶每年與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籤訂紅薯種植協議,企業以保底價收購。截止目前,帶動34戶貧困戶發展紅薯種植,戶均增收800元;二是引導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入企務工,通過僱工種植、進廠務工等形式,促進14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增收;三是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種植。68戶群眾(含貧困戶16戶)流轉連片土地200餘畝,年收入租金6萬餘元;四是支持貧困戶以土地、資金等帶資入股,截止目前,已向1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共計30686元。
眼下,鎮川鎮紅薯種植面積已達到2000餘畝,年產750噸紅薯粉條加工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產值將達到900餘萬元,有251戶貧困戶成為紅薯種植的受益者,依靠發展紅薯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小紅薯已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餑餑」。
我有一個「政治生日」故事想講給你聽(十)
溫泉鎮:念好「四字訣」,為村(社區)「兩委」換屆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