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正是加工三粉的季節,走進泉陽鎮王付全村創業經濟服務有限公司粉絲加工車間,粉面攪拌機、打粉機,機聲隆隆。伴隨著咚咚的敲打聲,一個個麵團變成一根根細細的粉絲落入滾燙的鍋中,撈粉、掛杆、冷凍,工人們緊張有序忙碌著。
據泉陽鎮王付全村黨總支書記王允龍介紹,今年村公司加工的主要有粉絲、粉條、粉皮、粉粽等幾個產品。紅薯是當地種植的,粉面、粉絲、粉條是公司自己加工的,不加明礬,採用傳統加工工藝生產,整個產業鏈都能看得見,質量上有保障。現在一天可以加工粉面3000多斤,今年計劃加工10萬斤,村集體經濟可以增加收入70萬左右。
泉陽鎮土壤富含紅薯生長所需的有機質,適宜種植紅薯,種植的紅薯不但口感好,澱粉含量也很高。隨著安徽豐絮農業現代科技示範園「兩薯」繁育種植基地的成立,有了脫毒種苗,有了種植技術指導,又有了回收深加工,群眾種植紅薯的積極性高漲,從原來的一家幾分地的小規模種植,發展到現在的幾百畝、上千畝的規模化種植,這也給紅薯深加工提供了穩定的貨源。
泉陽鎮依託安徽豐絮農業『兩薯』種植基地,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擴大紅薯種植規模,延長產業鏈,走產品深加工之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紅薯深加工,不僅解決了群眾種植紅薯銷路問題,提高了群眾種植紅薯的積極性,也推動了當地紅薯種植產業的發展,讓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
王宗成
以前我們種紅薯,大部分都是餵雞餵豬,種得也少。現在我們村有了紅薯加工廠,紅薯挖回來就可以賣給村裡,為我們增加了收入,現在我們種植的面積也增加了,種紅薯效益比種小麥、玉米高,我們也得到了實惠。
把新鮮紅薯加工成粉面、粉絲、粉條等產品,需要很多道工序,需要的人工也多,這也給村裡的群眾和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鞏固了脫貧成果。
我在這幹活,一天40塊錢,一個月一千多塊錢,現在家裡不愁吃,不愁穿,收入也穩定了,日子越來越好。
紅薯生來不算糧,粉條飄飄滋味長,水去漿來澱薯魂,延長鏈條造輝煌。經過深加工後的紅薯身價翻了幾番,曾經的「土疙瘩」變成了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如今的泉陽鎮通過發展紅薯深加工產業,不僅把紅薯做成了粉面、粉皮、粉絲、粉條等高附加值的產品,還註冊了商標,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品牌,逐漸形成了紅薯種植、加工、制粉、銷售的全產業鏈,泉陽「三粉」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白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