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春節臨近,當大家在準備年貨時,新街鎮青箱村也忙碌不停。青箱村的純手工紅薯粉可謂遠近聞名,全村人做紅薯粉的盛景,也堪稱一道美麗「風景」。
青箱村距灌陽縣城約10公裡,坐落在灌陽人的母親河灌江旁。近日,記者剛踏進青箱村,就見屋前屋頂,道路兩邊,都曬著紅薯粉,遠看近觀,都有一種美感。而在家裡,村民們也在生火打紅薯粉,一片忙碌。
熱氣騰騰的做粉場面
青箱村建村600餘年,一直有著種紅薯,做紅薯粉的歷史。今年82歲的村民王元密介紹說,明朝洪武初年,他們的祖先從江蘇遷到此地定居,在後來的生存發展中,逐漸學會了以種紅薯謀生和充飢,且有祖先學會了加工紅薯粉的技藝,代代相傳至今。
「手工製作的紅薯粉,一定要選優質的紅薯。」談到方法,王元密介紹說,先拿紅薯在一個瓷缸裡磨成漿,並過濾成澱粉曬乾,再用開水攪拌,拍打,後用一個漏勺將其均勻地漏至開水中,冷卻取出便成紅薯粉。
紅薯在瓷缸裡磨上一陣後,突成「豆腐渣」模樣
四民村民用手合力攪拌
看上去似乎比較簡單,但每一個環節都有諸多的講究。王元密說,在攪拌澱粉時,用力要均勻。在用打勺打粉至開水鍋中時,力道更有學問,「力氣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小」。受力均勻的粉團,會從勺底的圓孔擠出一根根粉條,落入開水鍋中。煮一定時間後,再經冷水冷卻,最後就被掛起來晾曬,才成紅薯粉。
村民用一個多孔漏勺將攪拌好的粉漏入開水鍋中
紅薯粉在大太陽下曬一天,就可以拿回家保存
而這些純手工製作的紅薯粉,也正受到「科技」的衝擊。村民們都說,如今很多人為了追求方便快捷,都採用機械製作紅薯粉,而且有的甚至為了利益,在紅薯粉中加拌一些其他作料,導致原本可口的紅薯粉變了味。
「對根本沒吃過正宗純手工紅薯粉的人來說,吃機械打的紅薯粉,也分不出味道的正宗與否。」王元密還說,純手工的紅薯粉從選材來說,一定要上好的紅薯作鋪墊,不能夾雜任何別的材料,而且製作的技藝,也是確保正宗味道的一個重要方面。正宗純手工紅薯粉,味道醇厚,滑韌可口。
在青箱村,手工製作紅薯粉一直在延續,而這項堅持數百年的技藝,已成了村民的致富路。據村民介紹,青箱村共有600多戶約2000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紅薯粉,每年生產紅薯粉百萬斤,遠銷全國各地。
來源:桂林生活網
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今日灌陽公眾號:jinriguanyang
關注《今日灌陽》報紙網絡版:www.guanyang.gov.cn
手機掃掃二維碼,請點擊關注我們;
每天奉送新信息,更多精彩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