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是地方民俗的一面鏡子,生活百態,盡在其中。一個地方的美食承載著最深刻、濃重的家鄉記憶。是在外遊子無法割捨的鄉愁。
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快要來了,家家戶戶開始忙碌,各種各樣的美食寄託了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尋著這縷「香」愁,找回舌尖最初的味道。
年味究竟是什麼 ? 我想,年味兒應該是刻在記憶深處的各色美食,是年三十媽媽給每個孩子分發的新衣服,是震耳的鞭炮聲,是爸爸祭祖之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那一頓團圓飯...
小時候,到了臘月二十五左右,媽媽就要準備動「炸鍋」了,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剛炸出來的紅薯圓子,它香脆可口,軟糯香甜,需得吃上好幾個才能解饞。媽媽還炸了花生米,做紅燒肉(做扣肉)。
那時候物質較匱乏,生活樸素,經常十天半個月不見肉味是常事。過年的零食也是媽媽自己做的,有糖果子(麥芽糖溶化加米花做成的一種甜點),捏成圓球狀。芝麻花生糖等等。我媽一輩子愛吃甜食,所以很喜歡做這些點心,包子類。
年,越來越近,已經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了,我們湖北隨州這兒的習俗是二十四過小年。
主婦們每天除了各種買買買,還得洗洗涮涮,準備各種年味美食也是必須滴,每天如車軲轆似的忙碌不停。
過年,我們這地兒的的餐桌上,必有一道圓子,不論葷素,甜鹹。因為圓子意味著「團圓」,所以這小小圓子,意義非凡吶。
你們那兒過年吃圓子嗎?
媽媽告訴我,做紅薯圓子最好選用白心紅薯,因為它水份少,不用加太多麵粉和糯米粉,吃起來口感好。
去菜市場轉了一圈,果然找到了白心紅薯。洗乾淨削皮,切成小塊,放進大鍋中蒸熟。
機智如你,一定看到了,我用的是鄉下柴火灶。你是否覺得,它會令做出來的美食更好吃一些麼?
做紅薯圓子,必須得等蒸熟後的紅薯冷卻之後,才能加糯米粉和麵粉,可以在紅薯不燙手時趁熱把紅薯搗成泥,越細膩越好。
紅薯泥中加入少許麵粉,糯米粉多加一點,需一點點的添加,因為不知道紅薯泥的吸水性如何,最後和成一個軟硬適中的麵團。
我們家祖傳的簸箕今天又派上用場了,平時我總嫌棄它佔地方,把它拿出來清洗乾淨,晾乾備用。把紅薯麵團轉移到簸箕上,簸箕上灑一層粘米粉,以防搓好的圓子粘連。
紅薯圓子全部搓好後,晃動簸箕,讓每顆圓子都均勻沾到米粉,過篩,篩去多餘米粉。
鍋中倒寬油,油溫五成熱下入紅薯圓子,小火慢炸,炸熟後圓子會自動飄浮到油麵上,這時就可以撈起來了。
圓子全部炸完,等自然冷卻後裝進保鮮袋放冰箱裡冷藏(這段時間氣溫升高,做好的熟食不能放常溫裡)。吃的時候用扣碗裝好,蒸10分鐘後,翻裝入盤就是過年宴席中的一道菜,也是年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團圓菜」。
作者簡介
淡然,七零後「資深美女」,愛好旅行,攝影,文學,美食等等。是一不折不扣的吃貨,也是一個對美食特敏感且具動手能力的吃貨。如果生活中少了美食,人生似乎很無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