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黃芪收穫季節,行走在紅泉鎮的村子裡,處處可見農民採挖黃芪的場景。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聲,一棵棵黃芪從土壤中翻出。農戶熟練地將黃芪收集、歸攏、分撿,成捆的黃芪擺在地頭,在陽光下散發出淡淡的藥香,瀰漫在山間村巷。
黃芪種植使土地的產值倍升。在董山村大泉社,正在收黃芪的村民馬全傑開心的說:「我種了9畝黃芪,今年能收入5萬元,除去成本掙個3萬多元沒問題,比種玉米、種麥子強多啦! 提起種植黃芪,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總有說不完的話。黃芪產業的發展壯大,讓全鎮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更加堅定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這些年,政府幫助我們發展黃芪,不但有補助,還幫助聯繫銷路,我們不愁賣不出去。我家三口人,以前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兜裡沒錢,趕集都不願意去,怕別人笑話。這幾年靠著種黃芪,錢包鼓起來了,家裡新添了各種生活家電,日子紅火了!」村民馬忠虎說。
做強「小產業」,撬動「大扶貧」。經過多年的發展,紅泉鎮在穩步擴大黃芪中藥材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黃芪種植已經成為示範和輻射帶動全鎮發展特色產業的「亮點」和「窗口」,並輻射帶動周邊楊塔、王臺、小嶺、川城、新寺、坪溝等6個鄉鎮群眾種植,為決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紅泉村包村領導王永龍告訴記者:「紅泉鎮把延伸產業鏈條作為提檔升級的有效舉措,精準有效地把貧困群眾拉入農業產業鏈中,為的就是能讓黃芪賣出更好的價錢。過去,藥材挖出來就被收走了。現在,合作社對黃芪進行切片、打粉等初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由於這裡的黃芪品相好、品質佳、藥效成份含量高,我們還打造了黃芪飲片、黃芪粉、黃芪蜂蜜等『紅泉黃芪』系列產品,遠銷隴西、定西、安徽亳州、福建廈門等地。」
紅泉鎮黨委書記楊志飛介紹:紅泉鎮以發展綠色產業、有機產業為目標,嚴把地塊落實、種苗選購、科學播種、有機施肥、田間管理等關口,先後組織實施了產業到戶、產業提升、產業穩固、產業持續、產業振興、產業興旺6輪產業到戶扶持項目,並為農戶科學制定「套餐」模式,對種苗引進、中期管理、加工銷售全環節進行補助,提高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今年,全鎮黃芪種植面積4500畝,預計年產黃芪2700噸,目前市場價每公斤8元左右,產值達2100萬元,預計純收入畝均3000元、人均7000元以上。黃芪變身增收「法寶」,撐起了脫貧攻堅的「致富傘」,讓更多貧困群眾分享了黃芪產業的發展紅利。請點亮右下角「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