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出自《小兒藥證直訣》,顯然是小兒方,名曰瀉白散。
白色入肺,所以這個方子正是瀉肺之意,可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將上藥搗爛成散末,加粳米一小把。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鬱熱之證,表現為氣喘咳嗽,皮膚蒸熱,在下午三點至五點尤為嚴重,舌紅苔黃,脈細數者。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屬肺中伏火鬱熱者可採用。
關於伏火,清代醫家鄭欽安《醫理真傳》指出:「世多不識伏火之義,即不達古人用藥之妙也。餘試為之喻焉:
如今之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
肺上的伏火存在時間長了,
火熱鬱結於肺,會導致肅降功能失調,氣逆不降,形成喘咳。
肺合皮毛,肺熱則外蒸於皮毛,故皮膚蒸熱,尤於午後熱更重,表現為輕按覺熱、久按若無,與蒸蒸發熱、愈按愈盛的情況有別。
舌苔上,舌紅苔黃。摸脈是細數,治宜清瀉肺中鬱熱,平喘止咳。
小孩子至陽之體,容易熱化。即便原來是風寒所傷,也很容易導致內熱發生。更要瀉肺中伏火。
方中桑白皮為桑樹的根皮。甘寒性降,專入肺經,清瀉肺熱,平喘止咳,為君藥。
此處用桑白皮而不是用特別苦寒的黃芩之類藥物,就是考慮到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臟腑嬌嫩,元氣未充」這個特別的體質,桑白皮清中有潤,瀉中有補,能清肺熱而不燥,正適於小兒。
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甘寒入肺,助君藥清降肺中伏火,同時涼血除蒸,既針對肺熱,又能防止肺熱傷津的危害。
所以桑白皮和地骨皮的採用,充分考慮到了小兒的體質。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其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對小兒「稚陰」之體具有標本兼顧之功,與肺為嬌髒、不耐寒熱之生理特點也非常吻合。
再加上炙甘草和中補脾、粳米養胃健胃,由於「脾為肺之母」,可助肺氣清肅,至此,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得以達成。
一個問題:瀉白散如何服用?
水煎服。食前服用。
一個提醒:本方藥性平和,尤宜於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風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