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妙方:瀉白散

2021-02-12 當歸與地黃

這個方子出自《小兒藥證直訣》,顯然是小兒方,名曰瀉白散

白色入肺,所以這個方子正是瀉肺之意,可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將上藥搗爛成散末,加粳米一小把。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鬱熱之證,表現為氣喘咳嗽,皮膚蒸熱,在下午三點至五點尤為嚴重,舌紅苔黃,脈細數者。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屬肺中伏火鬱熱者可採用。

關於伏火,清代醫家鄭欽安《醫理真傳》指出:「世多不識伏火之義,即不達古人用藥之妙也。餘試為之喻焉:

如今之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

肺上的伏火存在時間長了,

火熱鬱結於肺,會導致肅降功能失調,氣逆不降,形成喘咳。

肺合皮毛,肺熱則外蒸於皮毛,故皮膚蒸熱,尤於午後熱更重,表現為輕按覺熱、久按若無,與蒸蒸發熱、愈按愈盛的情況有別。

舌苔上,舌紅苔黃。摸脈是細數,治宜清瀉肺中鬱熱,平喘止咳。

小孩子至陽之體,容易熱化。即便原來是風寒所傷,也很容易導致內熱發生。更要瀉肺中伏火。

方中桑白皮為桑樹的根皮。甘寒性降,專入肺經,清瀉肺熱,平喘止咳,為君藥。

此處用桑白皮而不是用特別苦寒的黃芩之類藥物,就是考慮到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臟腑嬌嫩,元氣未充」這個特別的體質,桑白皮清中有潤,瀉中有補,能清肺熱而不燥,正適於小兒。

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甘寒入肺,助君藥清降肺中伏火,同時涼血除蒸,既針對肺熱,又能防止肺熱傷津的危害。

所以桑白皮和地骨皮的採用,充分考慮到了小兒的體質。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其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對小兒「稚陰」之體具有標本兼顧之功,與肺為嬌髒、不耐寒熱之生理特點也非常吻合。

再加上炙甘草和中補脾、粳米養胃健胃,由於「脾為肺之母」,可助肺氣清肅,至此,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得以達成。

一個問題:瀉白散如何服用?

水煎服。食前服用。

一個提醒:本方藥性平和,尤宜於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風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

相關焦點

  • 一個妙方:光明散
    載於《楊氏家藏方》的光明散,也是以秦皮為主藥的眼疾方。可治肝經風熱,導致目赤睛痛、隱澀難開,長時間不好。如何辨別肝經風熱導致目赤眼痛呢?故光明散之治,為去風火邪與肝熱。光明散組成:秦皮(去粗皮)、黃柏(去粗皮)、黃連(去須)、甘草(生用)、五倍子各9g
  • 一個妙方:椒紅丸
    《聖濟總錄》有一妙方:椒紅丸,補虛勞,治腎臟久冷,解上述證狀。組成:蜀椒(取紅)、補骨脂(炒)、楝實(去皮核,炒)各等量。蜀椒分椒紅和椒目。椒紅為椒實的外殼,椒目為果皮裡面那顆黑色的種子。椒紅,是治尿頻、手足無力的妙藥。
  • 一個妙方:金鈴子散
    金鈴子散,一洩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具有疏肝洩熱,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鬱化火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屬肝鬱化火者正可用此治療。玄胡又名玄胡索,入心、脾、肝、肺,辛散、苦洩、溫通,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行氣中之血,氣暢血行,通則不痛,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稱於世。兩藥相配,金鈴子瀉肝火,為君藥,玄胡索行氣活血,長於止痛,為臣藥。
  • 一個妙方:神白散
    故白芷內達脾胃以散溼,外利肺氣以升清,既在氣中活動,又在血中活動,且更喜歡往上行動,是昇陽升清氣的妙藥。不僅可升清氣除溼氣散風寒,還可令聚於頭面之邪風逃之夭夭,由此獲頭痛要藥之稱。感冒發熱必有鬱火,豆豉的除煩宣鬱功能,正適合解鬱火,這也是許多有名的感冒方,比如蔥豉湯、銀翹散都採用它的原因。生薑性味辛溫。不僅益肺,還益脾胃,益肺能解表散寒,溫肺止咳,益脾胃能溫中止嘔,比淡豆豉在方劑中露臉的頻度還高,是許多劑中的常客。
  • 春節消食解酒小妙方
    以下幾個小妙方幫你平安過個幸福年。其實,焦三仙不是一味藥而是三味藥,即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這三味藥均有良好的消積化滯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焦麥芽有很好的消化澱粉類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於治療肉類或油膩過多所致的食滯;焦神曲則利於消化米麵食物。
  • 精油使用小妙方:抗病毒配方
    今天小編就教大家一些尤加利精油的使用妙方,為我們的呼吸道保駕護航。鼻塞使用妙方:將1~2滴尤加利精油滴入一塊手帕或紙巾中,深深吸嗅。還有一種方法是取1ml基礎油+2滴尤加利精油,然後塗抹於前胸與後背,一般10分鐘即可改善鼻塞,頭痛症狀。
  • 國醫大師養生系列之十八:加味蒼耳子散——慢性鼻炎的剋星
    內服方:加味蒼耳子散  【出處】《濟生方》  【組成】蒼耳子10克,辛夷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黃芩10克,薄荷10克,川貝母(或浙貝母)10克,淡豆豉1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祛風開竅,活血通絡,對一般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均有效。
  • 一個妙方:九宮湯!
    半夏辛散溫通。入脾、胃、肺經。消痞滿散包塊。陳皮辛散溫通又燥溼。歸肺、脾經。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半夏和陳皮,共助脾胃運化,助氣血生化。秦艽辛散苦燥,性平。入胃、肝、膽經。
  • 老祖宗留下的:男科妙方「舉陽散
  • 一個古方:當歸散
    婦科聖藥當歸,既補血虛,又祛血瘀,配善在氣分行走的羌活,苦燥溫通,氣味雄渾而善散,舒而不斂,升而能沉,在人體內能降能升,可防補血的同時滯邪,助邪。同時,羌活還是有名的散表寒,祛風溼,利關節藥,無論感冒風寒,還是風寒溼痺,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都可採用。產婦體虛所致的怕冷怕風,骨節酸疼等,用它當然好啦。
  • 一個妙方:治濁固本丸
    其性辛散溫燥,入脾胃兼入肺經,燥溼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不錯,化痰溼之效更奪目。在治各種痰症方面表現一流。其二,溼熱多由於鬱滯不通。砂仁益智仁辛溫利氣,固腎強脾,既能散留滯之氣,又能調和黃連,黃柏之寒。
  • 一個好方:金鈴子散
    金鈴子散,一洩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具有疏肝洩熱,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鬱化火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屬肝鬱化火者正可用此治療。玄胡又名玄胡索,入心、脾、肝、肺,辛散、苦洩、溫通,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行氣中之血,氣暢血行,通則不痛,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稱於世。兩藥相配,金鈴子瀉肝火,為君藥,玄胡索行氣活血,長於止痛,為臣藥。氣行血暢,疼痛自止,為治療氣鬱血滯而致諸痛的基礎方,也是治療肝鬱化火之胸腹脅肋疼痛的常用方。
  • 一個妙方:瘰癧疏肝丸!
    是散痰結,治包塊的好物。川貝苦甘,微寒,潤肺散結,止嗽化痰。能消肺部所貯之痰。與海石配,共同消痰火,化痰軟堅。天葵子,性味甘苦寒。疏肝養胃,清熱化痰,消腫散結。無疏肝的夏枯草等之後,還是跟在軟堅散結的牡蠣海石等之後,亦或跟在化痰的川貝等之後,均可起到將藥效提一提的作用。
  • 夏度衡:治三叉神經痛的妙方!
    分享一個治三叉神經痛的妙方:白芍、生牡蠣各30克,丹參、甘草15克,水煎服。此方是名醫夏度衡的經驗方!原方出自《夏度衡醫案》!
  • 一個妙方:三物備急丸
    看起來一個瀉熱,一個瀉寒,是對頭(相畏)。但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可能的情況下,它們又可以搞聯合,所以兩者又相使。比如《金匱要略》記載的一個三味藥的小方子——三物備急丸。組成:大黃30g,乾薑30g,巴豆30g(去皮、心,熬,外研如脂)製法服法:先將大黃、乾薑研末,再研巴豆,然後一起和勻共搗為散;或加蜂蜜煉成丸劑,用瓷器密封貯藏。每次服大豆般大小 3~4丸,溫開水送下。
  • 一個妙方:三物備急丸!
    看起來一個瀉熱,一個瀉寒,是對頭(相畏)。但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可能的情況下,它們又可以搞聯合,所以兩者又相使。比如《金匱要略》記載的一個三味藥的小方子——三物備急丸。製法服法:先將大黃、乾薑研末,再研巴豆,然後一起和勻共搗為散;或加蜂蜜煉成丸劑,用瓷器密封貯藏。每次服大豆般大小 3~4丸,溫開水送下。
  • 黃一峰:治鼻竇炎的妙方!
    分享一個治鼻竇炎的妙方:土藿香15克,蒼耳子15克,青木香15克,魚腦石15克,辛夷15克,鵝不食草9克,共研細末,用棉花包,塞鼻外用。
  • 一個妙方:肝膽兩益湯
    味苦入心,氣溫行血,辛香清冽,故而辛散溫通,發散利氣,能振心陽通膽氣。同時,心陽不振,清氣下陷,會導致腎氣虛寒,不能上升。而遠志可以溫升,舉下陷,而鼓動腎陽。心藏血,腎藏精,心主神,腎主志,故遠志可安神益智,治健忘等。
  • 一個妙方:滋燥養榮湯
    為什麼散風能潤燥?這個問題,想一想西北風那個吹的秋冬季為什麼皮膚沒有夏季潤澤就明了了。明代孫一奎所撰醫書《赤水玄珠》,內有一方:滋燥養榮湯。治肌膚起皴成折,筋燥爪幹。或大便因風燥秘結。很有本事。再配上少量防風,用其辛散溫通之性,對外防外風,對內防血虛生風,使滋養諸藥能充分發揮作用而潤燥。甘草甘平瀉火,同時有滋養脾胃之功,並調和諸藥。共止肌膚起皴成折,筋急爪裂,便秘,甚至瘙癢等。全方,清熱散風滋潤除燥養血榮體,故名滋燥養榮湯。服法:水煎服。
  • ​千金妙方:路邊1種不起眼「野草」,是白髮的「剋星」,根治白髮有神效,百治百靈
    千金妙方:路邊1種不起眼「野草」,是白髮的「剋星」,根治白髮有神效,百治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