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北京氣溫一度降至1966年以來新低。今天,記者在北京世紀壇醫院疼痛科診室看到,這裡的患者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科主任李娟紅告訴記者,這兩天,每天的號都是約滿的。其中,超過半數患者來看的,都是由於降溫而加劇的疼痛症狀。
「大夫,我這『老寒腿』犯了,關節疼得覺都睡不著。」64歲的林女士一瘸一拐走進疼痛科的診室。這幾天降溫,她的關節炎愈發嚴重,為了緩解疼痛,她昨天做了膝關節熱敷。沒想到,不僅疼痛沒有緩解,反而造成了皮膚低溫燙傷。今天,她顧不上天冷,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世紀壇醫院疼痛科。
「這兩天降溫劇烈,寒冷會影響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炎症因子等不良物質清除的速度就會減慢,放大疼痛感。寒冷造成的氣壓差,帶來關節內外的壓力差,也會加劇關節部位的脹痛程度。加之冬天人們活動量較小,肌肉緊張,疼痛感就更明顯了。」李娟紅解釋道。
李娟紅給林女士做了微創關節腔注射治療,控制消除局部炎症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修復局部神經。之後,又給她開了一些促進全身循環、減少炎症因子、調理體質的口服藥物。打過針後,林女士的疼痛很快緩解了許多。
除了膝關節疼痛外,氣溫驟降帶來最明顯的變化,是頭疼的病人更多了。「李主任,這兩天我這頭疼得要炸開了!」劉女士40歲,她的偏頭痛用她自己的話說是「遺傳」的。平時頭疼時,劉女士總是挺一挺就過去了,氣溫一降,這兩天她疼得實在忍不了,這才來到疼痛科。
李娟紅看了劉女士的頭顱核磁和CT影像結果,沒有器質性病變。「這個區域的神經血管功能發生了病變。血管收縮,缺血缺氧造成疼痛。」天一冷,神經血管收縮得尤其厲害,所以頭疼欲裂。李娟紅綜合判斷,認為劉女士的頭疼應進行精準定位的病灶靶點超微創治療,修復功能受損的頭部神經血管。
李娟紅提醒,天氣寒冷,疼痛性疾病會加重發作。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有頭疼、骨關節疼或腰腿疼痛的病史,降溫時一定要注意這些部位的有效保暖,避免寒冷造成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加重疼痛的發作。另外,可以適當做一些穴位按摩或拉伸運動,「最簡單的就是在室內做做廣播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