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煩惱,我來消除」
是「法律超市」的「經營」宗旨
那麼它的日常「業務」如何開展
請看煩惱「消消樂」三大妙招
調解員保持中立、客觀立場,對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準確分析,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洞察力,找準牽一髮而動全局的關鍵問題,理清矛盾糾紛癥結所在。
典型事例
今年3月,轄區商戶蔡某未經房東同意,將租賃經營的商鋪以2.6萬元轉租楊某,房東發現後要求收回房屋使用權,楊某要求蔡某退還轉租費,由此引發糾紛。
工作隊副隊長王雲峰主持調解,抓住「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這一法律依據,同時考慮楊某已經營數月的情況,找準關鍵問題和矛盾所在。經調解,蔡某當場退還楊某1.6萬元轉租費,並終止合同,當事雙方握手言和。
調解效果
當事人楊某:「『法律超市』提供的法律服務既專業又貼心,王隊長耐心細緻的分析,讓我們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我的權益也得到了保障。」
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想法、真實處境,與當事人真誠溝通,取得完全信任。同時,站在矛盾各方的立場上,客觀分析,引導各方換位思考,理性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典型事例
老舊小區,油煙管道密封不嚴常常引發鄰裡糾紛。今年6月,小區二樓居民張某與樓上鄰居因此吵得不可開交,工作隊員入戶實地查看廚房油煙機管道走向,查找漏煙原因,劃分油煙管道修復主要責任,並講解了鄰裡和睦、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經調解,張某同意對櫥櫃進行施工改造,自行承擔相關費用。
調解效果
當事人張某:「之前裝修房屋,沒有考慮到煙道改造,對樓上造成影響。遠親不如近鄰,現在我意識到只有到鄰裡友善、互諒互讓,才能安居樂業。」
調解員運用「背靠背」調解法,分別做工作,待雙方當事人情緒穩定、意見接近時,再把雙方叫到一起「面對面」做工作,促使當事人心平氣和地協商,使糾紛圓滿解決。
典型事例
房屋繼承權糾紛,在居民中較為普遍。老人李某的兒子、兒媳相繼病逝,因房產繼承權分配比例問題,孫女和老人發生分歧,一時間親人間鬧得不開心。
在「法律超市」,調解員運用「背靠背」調解法,教育孫女發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對奶奶要履行贍養義務;說服李某愛護晚輩、體恤親情,最終祖孫二人達成和解。
調解效果
當事人李某:「兒子走了,對我打擊很大,本來也不是要爭房子,就是想老了有個保障。調解員們很有方法,先安撫我們的情緒,再解決實際問題,消除了我和孫女間的隔閡。」
「法律超市」不僅主動幫助居民排憂解難,還會定期發放「福利」。2019年,工作隊開展系列普法活動16場,舉辦法律宣講、法律諮詢活動7場,受益群眾4000餘人次;調解群眾矛盾糾紛15起,解決群眾困難訴求35件。
烏魯木齊市「訪惠聚」辦公室 蔡希、左琪
烏魯木齊經開區(頭屯河區)「訪惠聚」辦公室 曹慧娟、韓雪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