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報導中,為了拍攝到有價值的畫面,往往採取多機位拍攝,再由後期剪輯整理,這是一種工業化的新聞生產方式。
但對深度報導記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備與別人溝通和打交道的能力,其次才是文字表達和電視技術手段。
在我們製作的節目《人間世》中,有一集是關於器官捐獻的內容,這是一個極度敏感的話題,並且在節目裡,一顆因五小時內未完成移植而被浪費的心臟被直接地呈現到了觀眾眼前。
【人間世】第九集 · 《團圓》
講述公民器官捐獻的故事
其中還有一期是反映年輕癌症媽媽的報導,這些選題都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而能夠拍攝到這些主題的關鍵就是記者與人打交道的能力。
【人間世】第九集 · 《愛》
「在無情的現實裡深情地活著 26歲患癌準媽媽感動申城」
故事講述了一個懷孕5個月的準媽媽,查出癌症後,在迷茫,慌張,絕望中,重新擁抱生活賜予的一切。
▼▼▼
拍攝過程中需要海量的素材堆積,我們需要做好溝通與拍攝準備以備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拍攝結束後需要對海量的素材進行整理,整理的核心就是將選題的中心進行突出精煉,拍攝素材與最終呈現的內容比例基本上是十比一。
再然後是對畫面上體現不出來的問題進行採訪,最後按照電視專題的模式,起承轉合,將內容組合營造。
記住這句話,最好的內容永遠要放在最開頭的位置。
當然這樣的安排也有不妥之處,人們有可能在看完開頭之後就捨棄了剩餘不夠精彩的部分。但如果在開頭採取從小細節漸漸代入的方式,就目前來說,是不利於收視率競爭的。
電視新聞寫作,並不要太追求邏輯嚴謹,需要嚴謹的是你一開始的立場與思路,也就是價值觀必須得嚴謹。電視的寫作是片斷性的、非邏輯的,內容是可以跳躍的,線性的敘事手法會使原本有趣的故事變得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