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院外心臟驟停的數量龐大,每一分鐘都有一人發生心臟驟停,而成功存活的不足1%。這種九十九死一生的狀況如何才能得到改善?其實國際復甦指南已經給出了方案,
三個早:早期識別、早期心肺復甦、早期除顫。
要達到三早目標,依靠急救車是不可能的。只有培訓更多的公眾學會識別心臟驟停,學會並敢於實施心肺復甦、在更多的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才能早期做到生存鏈的這三環,提高院外心臟驟停存活機率。
下面這個視頻,急救人員記錄了一個院外心臟驟停急救的過程,畫面雖有點抖動,但過程非常完整,我同時給大家解讀一下。
視頻應該是急救人員胸前的記錄儀所錄製。
急救車到達現場時,兩位院前急救員(臺灣的急救員隸屬消防隊管理,並非執業醫生或護士,僅僅是經過急救訓練的消防員)見到在一診所的大廳,有男子倒地,診所醫生和護士正在心肺復甦,急救員第一句話就是問「有貼AED嗎?」
AED全程自動體外除顫儀,院外心臟驟停發生時,大部分心電圖表現為室顫,而第一時間的除顫是病人搶救成功的關鍵,越早除顫,救活機會越大。而AED能自動分析患者心律,一旦識別室顫,自己就會充電,並指示操作者按下放電按鈕進行電擊,使用起來簡單快捷。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從現場看起來,診所配有心電圖,並沒有自動體外除顫器,也沒看到手動除顫器,不知是診所沒有呢還是醫生缺少第一時間除顫的意識。以我看來,如果一家診所沒有除顫器,就根本不允許它開張。
急救人員到達後,重新識別呼吸脈搏,確認心臟驟停,給患者貼上AED電擊貼片,在操作過程中並沒有停止胸外按壓。(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看見按壓者和通氣者沒有遵循30:2的按壓通氣比,球囊通氣的醫生不停的在捏皮球,看起來臺灣診所醫生的急救水平也不是很理想,在按壓時這樣不停的高頻率通氣會降低胸外按壓質量的。)
反而是消防員出身的急救人員非常清楚急救的步驟,電擊後繼續保持按壓,並給患者置入喉罩(高級氣道的一種,比氣管插管更快捷),隨後在AED的提示下再給第二次除顫,在電擊前,我們能看到患者胸腹部的起伏,那應該是瀕死喘息。第二次電擊後繼續按壓,過程中急救人員注意到患者呼吸增強,並再次判斷脈搏,確認患者真正恢復自主循環和呼吸,就開始轉運過程。
喉罩
兩次電擊的過程你會看到,患者肌肉抽搐時的樣子,真TM是過電啊。
你看,沒有靜脈用藥,沒有氣管插管,僅僅是早期按壓+早期除顫,人就活了。
而急救人員也不糾結病因是什麼,快速轉運到醫院急救中心,轉運過程的溝通也很簡潔:院外心臟驟停,心肺復甦+電擊2次,恢復呼吸脈搏,人仍不清醒。
到達醫院時,患者已經開始明顯躁動,此時是一個逐漸甦醒的過程,其實這個喉罩也可以考慮拔除了,因為隨著患者甦醒的過程,咽喉部有這個刺激性的物件,是相當辛苦的,反而刺激患者嘔吐,造成誤吸風險。
至於後續醫院如何確定患者病因並給予針對性的治療,那是後話。但我想這個患者預後應該不錯,至少這個心臟驟停的過程不會對患者大腦造成明顯傷害,完全可以預期患者神經功能將完好。
院外心臟驟停,並不需要多麼高明的醫生在現場,普通人經過急救訓練,配置AED,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的機會。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這種輕而易舉的政績工程,應引起當局者的重視才好。
這才是群眾所熱切期盼的實事,值得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同意的點個讚!
靠譜急救,關注夜鷹號
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