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7-08-14
首先聲明一點,叫「印度阿三」也罷,「韓國棒子」也罷,都是一種輕蔑性的戲稱。就跟叫張小眼、趙結巴和喬二狗子一樣,綽號而已,上不了臺面。何況我泱泱大國,禮儀之邦,一般也不佔這些區區營營的嘴上便宜。
印軍入侵中國洞朗已近兩個月。目前這廝強硬如初,中國政府的克制,老百姓的耐心,正在經受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印度人自負地稱今日之印度已不是1962年之印度,那中國呢,也絕對不是當年讓人敲打駐南聯盟大使館時候的中國。
中華幅員遼闊,卻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已經有民眾出離忍耐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他們說,等清場那天,莫迪就會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就會知道鍋兒畢竟是鐵做的。
其實這幾年,看到祖國這麼流氓,我們最終是可以放心的。
回頭普及一下印度阿三的來歷吧。說法較多,然而不必較真。撿幾個靠譜的說吧。
話說100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老外很多,尤其是英國人更多。為了維護租界治安,英國人找了很多印度人來當巡捕,其實就是保安或者警察。
大英國協體系的公務員,包括警察都習慣被稱呼SIR,上海人也習慣在單名前面加一「阿」字。上海的印度警察是英國人的忠實門衛,上海人把他們也叫作阿Sir,叫著叫著,阿Sir就叫成了阿三。印度警察被叫成「印度阿三」,進而擴展到整個印度人。
另外還有一個段子,租界裡的上海人經常與印度警察打交道。上海話遇上印度人的殖民地怪腔英語,簡直是雞同鴨講,交流十分不暢。印度警察碰上舌尖嘴利的上海人,往往結結巴巴地嘟囔: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 I Say,用本幫話來發音,成了「阿三」。
叫阿三,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說法是,印度曾經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所謂的不結盟運動,其實是亞非拉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印度人一度服不住自己,宣稱美國是一極,蘇聯是一極,而他們自然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
現在中國是世界經濟老二,但那會兒確實還比較落後,從殖民地走出來的假洋鬼子自然沒把中國放在眼裡,後來印度人竟狂妄地和中國幹了一架。當然,結果你懂的,中國人以雷霆萬鈞之勢抽了他幾下屁股,動靜搞得有點兒大。
當時印度首都新德裡人心惶惶,富人爭相逃往南部城市,恆河上到處都是準備過河逃亡的居民。至於那些無力逃亡的貧民只能在神廟裡祈禱。甚至議會提出將首都遷往南方的城市孟買。美國駐印度大使在向華盛頓的報告中說,「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
後來呢,中國之師太仁義,退還了繳獲的武器,釋放了被俘人員。中國人打完屁股後還把人家的褲子給提起來,好生相勸送回家,從此印度人把這個引以為恥辱,簡直是無法原諒,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到現在。
這以後,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人為阿三。「三哥真不簡單哪。」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覺得這個更滑稽,到現在也沒有人叫過越南阿三。
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燒錢的,也是野蠻無比的事情。不過,阿三也罷,棒子也罷,做了齷齪事,如果太過分,就不要怪大爺不客氣。這時候,不要老是惦記著誰先打第一拳。整得太不像話,第一拳衝也就衝出去啦。怎麼了,老拳伺候您一下,要講理嗎?這就是理,帶王字旁的。
鴻門宴裡樊噲兄說過: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個時候最不能講什麼禮儀之邦,更不能口口聲聲溫良恭儉讓。隊伍拉出去幹一仗,一梭子圖圖過去,勝過一萬句聲明和警告。
今天印度人這般張狂,估計也有兩下子不假。但中國人最講究一個氣勢,戰略上就是藐視你。到時候,就像當年抗戰時大喝一聲「小日本,老子跟你拼啦」一樣,我們還是要扯開嗓子狂吼一聲:「阿三小子耶,大爺不再慣著您啦!」
原創拙文,與您神交。關注觀復小院,走進恬淡自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