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魚」的菜餚,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都是必不可少的。北方人常吃大灶燉魚、紅燒鯉魚,西南川渝則有水煮魚,潮汕地區更喜歡清蒸魚,唯獨江南一帶愛吃爆魚。
爆魚
在生活在上海,逢年過節,餐桌上必定有爆魚,就連趕早的一碗頭湯麵,爆魚面也成了不二之選。所謂爆魚,取名自其「煎炸」的製作方法。吃爆魚討口彩,不但年年有餘,而且「爆」字亦有發之意,寓意吉祥。
上海人年夜飯吃爆魚,那是幾代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 80多歲的黃阿婆也不知道 是 從何時開始有這個習俗,只記得在她小的時候,餐桌上已經有了爆魚這道菜。吃爆魚有講究,年夜飯餐桌上,雞鴨魚肉都要齊全,那是大團圓。而爆魚也不只是擺上桌後以示「年年有餘」,吃到嘴裡鹹香脆美的味道,在製作的過程中,那醃製過的青魚塊滑入油鍋那「滋滋」的聲響,就已經讓人沸騰,家中主婦們是最享受這一刻的。
趕早的一碗頭湯麵,爆魚面也成了不二之選
上海靠江靠海,為何不新鮮著吃魚?黃阿婆覺得,爆魚經過了醃製、油炸和滷燒,不但味道好,關鍵是可以存放很久。不像蒸一條魚,一人一筷子,一頓就沒有了。年夜飯上這一頓爆魚,那是要吃整整一個春節的。「當年條件不富裕,做爆魚可以吃很久,切成小塊也可以讓每個人都吃上一塊,盼望來年工作生活更進一步。現在條件好了,吃爆魚不稀奇,但我們家還是保持傳統,過年會做許多爆魚,放著孩子們回家慢慢吃。 」
易於儲存,歸於上海人的 「精明」。但爆魚在江南一帶的存在,似乎比黃阿婆生活的年代還要早很多。有人將其追溯到春秋末期,吳國崛起時,蘇州水鄉已形成,四時魚鮮,八節水產已成為當時烹飪的主要原料。春秋時便有了「太湖炙魚」一菜。延時至今,不知道現在的爆魚是否就是當時的炙魚?也有另一種說法,上海金山地區流傳著 「老八樣」菜餚,其中就含有爆魚。那是宋代金山康城地域經濟崛起後,南北文化在此交匯的產物。因為爆魚製作的首道方法「炸」,原本出自中國北方,當時南方因魚新鮮多以清蒸為主。
但不論出自何處,就像黃阿婆說的,要讓每一個人都吃上一塊爆魚,企盼來年工作生活更進一步。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視頻:五十祖傳炸爆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