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autocarweekly第1420篇文章,作者Jasmine Lee。
霧霾君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隨手來幾條感受下先:
吐槽歸吐槽,玩笑不等於自愚,其實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疑問:事情到底是何以至此的?面對如此災難,難道我們除了「等風來」和阿Q式精神自愈,就真的束手無策了麼?
關於帝都霧霾的成因,專家們一度歸咎於周邊燃煤冶鋼,然後是風把周邊的PM2.5吹到了北京。
河北唐山,在柴靜的《穹頂之下》多次出現過,這是中國典型的「鋼城」,其冶鋼量佔據了日本國內70%的份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有關部門對唐山的環保下了死命令。一大批象徵著經濟增長的高爐倒下,這批高爐被遷往沿海地區。
然而,消滅了唐山高爐,帝都霧霾依舊。於是,汽車被升級成了「主兇」,因為除了汽車,似乎實在沒有其它能讓人信服的「好」原因了。
2013年9月,北京市汽車保有量是530萬輛。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長張國寶就在某場國際汽車會議上提到,北京有將近40%的汙染物是汽車尾氣。與此同時,北京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處處長李昆生給出的數據是,在北京,機動車排放的PM2.5是總量的22.2%。可是後來,某組織又說這組數據有誤,汽車尾氣汙染只有不到4%……
不同的數據誤差之大,讓公眾實在無所適從。儘管如此,有關部門已然決定將汽車照「元兇」來法辦,全國性的開展限牌限行等強制措施,以北京為甚。
可結果是,限牌限行這麼多年,北京依然沒能驅散霧霾,原因何在?從邏輯上講,如果汽車真的是元兇,那麼按照北京目前的牌照數量,加上每年發放的牌照數量,汽車數量只會維持在一個很大的基數上,微增長。汽車數量無法減少,霧霾就肯定會存在。
北京市政府制定的2017年空氣品質計劃裡,包含了大量限制機動車的政策,但其最終只能實現PM2.5達到60微克/立方米的結果,距離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差太多……
這不是提頭來見不見的事兒。如果,汽車尾氣真的是主犯,除非北京規定50萬以下的車不允許進入北京市區,否則只能是然並卵。(哦,也不能進入郊區,否則會因為風向問題,把汽車尾氣吹向北京。)
今年冬天,北京還是沒能躲過霧霾。有分析稱,表層原因是北方地區每年冬季採用燃煤取暖的方式,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那些排放不達標的大批燃煤和化工企業。再者,兩桶油遲遲以壟斷之實,不提升油品也是原因之一。
北京的白天看不到大型貨車的身影,因為除了晚上11點到凌晨6點這段時間,四環以內禁止大型貨車進入。但一到深夜,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滿載鋼筋和貨櫃等貨物的大貨車吐著黑煙便駛進了市區。
1輛柴油貨車在市區行駛的效果,可以抵消100輛普通汽油乘用車的節能減排。
同時,汽車行業又生產著一批批沒有合格排放的貨車,他們可以通過關係通過國四的驗收。這些辛苦的司機又因為成本過高,大部分不使用尿素溶液,空氣汙染也就越來越嚴重。
有關部門明白自己離不開這些貨車。為了這些貨車,寧肯限制乘用車出行,這實際上是一種懶政行為。一方面通過強硬手段減少汙染源,一方面又給更嚴重的汙染源留後門。如此這般,公眾有理由懷疑相關部門對治理霧霾的誠意:為什麼我們在舉辦大型國際活動時能創造各種藍天白雲,其餘時候卻只能束手無策?
治理霧霾誠然是一件長期的艱巨的難事,但不應該、也不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倘若每每都是霾來了叫幾聲,喧囂過後,寂寂復寂寂,自行其是照舊自行其是,難道真的要人民「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