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飯在本地很普遍,一般都是用糯米、香菇等炒制,但也許不多人吃過廣東臺山的「油飯」。
臺山春節有「正月十三煲粥、正月十五煮油飯」的傳統習俗,這裡說的油飯是當地的特色飯——菜果飯。每逢元宵節,臺山的媽媽們就會為家人烹煮這道以菜果、各式腊味、香菇與蝦米等燜煮的菜果飯,寓意「家肥屋潤」「金玉滿堂」,是臺山人在春節對家人的美好祝福。
菜果實為苤藍,臺山菜果一般在冬至前後上市一個月左右。寧陽會館會長李瑞霞笑言,菜果外形如一枚綠油油的炸彈,在本地很難找到。她想吃菜果飯時,只能以佛手瓜取代,連同臘腸、潤腸、臘肉、冬菇與蝦米切丁,乾貝撕碎。然後起油鍋爆香紅蔥與蒜頭,再加入冬菇、乾貝與菜果丁拌勻,加入白米、鹽與胡椒調味炒勻倒入飯鍋加水煮熟,最後放入老抽將米飯拌勻即可。
其實,除了菜果飯,其他如酸梅粥、鹹蝦醬蒸豬肉、九制陳皮排骨、鹹蛋肉餅拼腊味飯、雞爪芋尾龍骨花生鳳爪湯等臺山鄉土菜,相信不少人沒聽過也沒嘗過,因為在新加坡沒有以臺山菜主打的餐館。
李會長也是人協的烹飪老師,傳授過無數佳餚的製作方法,但對於家鄉菜,記憶中只有祭祖時,外婆與媽媽才會煮一道傳統的家鄉菜——韭菜炒粉絲。
由於正宗臺山菜的主要食材,都是採用當季食材或特產製作,如鹹蝦醬、鹹蛋肉餅,看似粵菜也有的材料,但李會長說口感完全不一樣,臺山原食材有獨特的味道,入口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家鄉味。
在因阻斷措施期間,雖無法面對面採訪李會長並品嘗她親手烹調的臺山菜,但筆者跟著她的食譜煮了一道酸梅粥,酸甜甘潤,清爽解暑,非常好吃。
酸梅粥是每個臺山人在炎夏解膩去熱的美好記憶。它的做法簡單,將花生以沸水煮半小時後熄火,繼續浸泡二三小時,然後取另一鍋把水煮開,加入米、酸梅和花生煮至粥濃稠後,加冰糖至溶解。
1999年李瑞霞因緣巧合受邀加入寧陽會館,隔年當理事。臺山是廣東省江門市下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人口不到100萬,卻有100多萬人移居海外,因此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1822年5月26日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個寧陽會館,不僅是本地第一個地緣社團,同時也是世界各地臺山寧陽會館的先驅。
除了積極參與會務外,她也隨會館組團到臺山參加世界臺山寧陽會館聯誼大會,前後去了四次,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品嘗家鄉菜之餘,也在會館永久名譽會長李國仰夫婦和陳麗燕的侄兒教導下,掌握了不少臺山菜的做法。
她過後出版了一本《美味家鄉情》食譜,收錄18道臺山傳統佳餚,四年前帶了約百本食譜送給出席大會的海外鄉親,並被鄉親視為是最佳慰藉鄉情的禮物。
李瑞霞表示,她是在45歲後學烹飪後,在國際名廚黃清標的鼓勵下,遠赴北京參加「東方美食大賽」,還以一道娘惹魚絲贏得最高榮譽「特別金牌獎」。兩年前接任會長一職後,決心以烹飪經驗回饋會館,積極推廣臺山的美味飲食。
去年,會館連辦兩場「美食情緣」臺山美食烹飪與交流會,今年3月與7月原本要辦「好嘢節」及參加牛車水美食街的廣東美食與文化活動,卻因新冠疫情而取消。
(本文首發於《華匯》第32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華匯》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