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4人在聖保羅州暴風雨中死亡 氣候專家稱極端氣候已經成為「新常態」

2021-02-28 巴西快訊

據巴西媒體報導,在聖保羅州造成嚴重破壞的暴風雨已至至少四人喪生。

Carro de três pessoas da mesma família foi encontrado submerso em Botucatu — Foto: 14News/Divulgação

Temporal provocou estragos em Botucatu na madrugada desta segunda-feira (10) — Foto: Reprodução

消防局今天早上在波圖卡圖區(Botucatu (SP))的維多利亞市發現了兩名婦女的屍體。屍體身份尚未確定,但懷疑是兩名婦女與一名男子,來自同一個家庭,他們的汽車被河水淹沒。兩名婦女的屍體在距離車輛150米處被發現。男子仍下落不明。

Chuva abre cratera na pista e 'engole' carro e caminhão em Júlio Mesquita — Foto: TV TEM/Reprodução

星期二凌晨,一輛卡車和一輛汽車掉進了在尤利奧·梅斯基塔(SP)的Leonor Mendes de Barros高速公路(SP-333)上的坑中,汽車駕駛員當場死亡。

Caminhoneiro foi encontrado morto após cair com veículo em cratera aberta na Rodovia Marechal Rondon (SP-300) — Foto: Arquivo pessoal

第四名遇難者也是一名駕駛員,他和卡車掉到另外一個在博圖卡圖的Rodovia Marechal Rondon(SP-300)上開的坑中。卡車被水力吸進了洞中,數小時後才被發現。

氣候專家警告說,極端氣候已經成為「新常態」。幾天以來,降雨一直集中,就像使聖保羅陷入混亂的風暴一樣。該月的總降雨量與其他年份相似。另一方面,改變的是分布,國家監測和自然災害警報中心(Cemaden)的行動和建模總協調員氣象學家馬塞洛·塞盧奇(Marcelo Seluchi)說。

在裡約,暴雨造成洪水泛濫。直升機被迫降落在Cidade de Deus(上帝之城)。

據塞瑪登協調員說,暴風雨是由一個非常強大的冷鋒,聖保羅的高溫和高溼度造成的衝擊引起的。可能在1月形成的另一場可能會造成極端降雨的戰線,但由於其他天氣條件的影響而減弱,因此並未引起注意。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頻發 巴西氣候風險升高
    【南美僑報網編譯楠木12月5日報導】本周二(4日),德國觀察(Germanwatch)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了最新版
  • 極端氣候威脅…威尼斯淹水後 下一個恐輪歐洲其他大城
    (Getty Images)飽受「過度旅遊」所苦的水都威尼斯,本周遭到逾50年來最嚴重海潮侵襲,震驚全球,也凸顯出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現象,對歐洲的威脅與日俱增。威尼斯市長布魯納羅就推文把這次的災害歸罪於氣候變遷;科學家也說,洪水與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都因為氣候變遷而更常發生;而在歐洲北部與西部,同樣也出現洪水災情。
  • 美國暴風雪至少47人死亡,三大原因導致災難
    來源美國國家氣象局暴風雪近期在美國持續造成災難,截至目前,嚴寒天氣已致至少47人死亡,約有400萬房屋失去電力或水,僅德克薩斯州就有超過1460萬人受斷水影響。美國的暴風雪為何會造成這麼大的災難,真的要怪天氣嗎?是暴風雪難以預測嗎?不是!氣象學家表示,這個鍋不能甩給天氣本身。
  • 2013極端氣候菲律賓受創最嚴重
    根據部分經費來自德國政府的智庫「德國監測」(Germanwatch)提出報告,菲律賓的災情最嚴重,1年前海燕颱風在菲律賓奪走6300人命,並造成130億美元災損。如今1個新的暴風雨正在威脅菲律賓。研究發現,整體來說,過去20年發生1萬5000個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洪水、土石流與旱災等,造成全球各地超過53萬人死亡,經濟損失2.17兆美元。
  • 極端氣候來襲!新加坡兩年間冰火兩重天
    在這裡提醒大家,要注意極端氣候的變化,想想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可都被凍得瑟瑟發抖,有人甚至穿上了羽絨服!不過好在今年的熱,沒有去年的冷那麼極端~那段時間,很多人家裡的地磚都被凍裂了.網友甚至開腦洞,給魚尾獅公園P了個雪景:還有P成這樣的,網友看了紛紛表示:「新加坡可以辦冬奧會了」。
  • 芬蘭氣候變化專家小組主席就IPCC 新氣候報告指出:芬蘭的林業政策應該做出新調整計劃
    過顆流星:譯《赫爾辛基日報》相關報導,圖片來源於網絡https://www.hs.fi/politiikka/art-2000005856844.html根據 芬蘭氣候變化專家小組主席「為了減少交通排放,Ollikainen 認為政府應該更多地支持公共項目,例如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網絡,並發明新的解決方案以提供替代能源。「這屆政府的決定沒有得到平衡,」但是,目前的政府作為一個整體在氣候行動方面仍然比其前任更積極。根據氣候報告的結論,芬蘭考慮增加土地利用部門的碳匯淨值,即尋求土地利用部門的碳匯高於排放的情況。
  • 《歐洲氣候法》草案未解「氣候難題」?
    日前,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公布了《歐洲氣候法》草案,這將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法律。
  • 菲環境專家冀拜登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向氣候行動的正確方向邁出一步,這是美國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之後的一個關鍵時刻。  雖然拜登並不是解決越來越嚴重的氣候危機的萬靈丹,然而氣候專家表示他相信科學,這是他競選擊敗川普原因,川普一再質疑破壞氣候背後的科學。
  • 聯合國安理會就氣候變化問題舉行高級別會議
    二氧化碳水平創歷史新高,野火、氣旋、洪水和乾旱成為新常態。科學結論是明確的:到本世紀末,我們需要將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同時,氣候破壞是危機的放大器和倍增器,在從阿富汗到非洲的薩赫勒地區在內的諸多地方,氣候變化加劇了動蕩和衝突的風險。古特雷斯還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高度不平等現象,可能削弱社會凝聚力,並導致歧視、尋找替罪羊、緊張局勢和動蕩加劇,增加發生衝突的風險。
  • 研究:寒冷氣候讓人更容易患上癌症
    (加西網綜合) 一項研究發現,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會使人更容易得癌症。
  • UC專家警示:加州氣候會更差,竟是因為...
    連結:https://t.me/dealmoon_com第三步:打開telegram後點頻道底部的 join(如下圖)華盛頓郵報消息,美國疾控中心CDC稱,美國政府將停止對國際航班到達旅客進行新冠篩查,所有航班落地分流到15個機場的規定也將同步取消。
  • 一億美國人陷入「冰窖」,已致數十人死亡
    據報導,各個受災城市的氣溫均創下了歷史新低。美國國家氣象局稱,超過1億人口已受到此次風暴的影響。由於沒有提前為氣候變化做準備,休斯頓市等受災地區的電網在風暴中受損,導致數百萬居民住宅停電,無法在家取暖,但寒流又導致了大量降雪,在雙重打擊下,至少20人已在災難中死亡。
  • 英國氣候—這磨人的小妖精
    就這個溫度而言:英國的夏天會很爽,只有20幾度,不會太熱,中國人輕鬆駕馭;冬天的溼冷加上大風和下雨,倒是個磨人的小妖精。英國人對溫度接受的範圍只限於0-30℃。氣溫一旦超過30℃,或者低過0℃,所有學校和很多公司都會宣布放假,整個國家會處於一個很抓狂的狀態。
  • 美國財政部,傳設立「氣候沙皇 Climate Czar」職位
    來源:東網全球關注氣候轉變,並已成為各地政府政策優先考慮之一!
  • 沸騰英語:氣候緊急狀態
    最近北方各地紛紛傳來雪情,氣候緊急狀態這個詞又重新映入我們眼帘。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急狀態)」擊敗「氣候危機」、「全球變熱」、「否認氣候變化」等熱門詞彙,當選《牛津詞典》2019年度詞彙。毫無疑問,「氣候」是2019年最受關注的話題。
  • 史上最大規模,聯合國氣候調查都發現了什麼?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二號頭目被擊斃
    聯合國27日發布的一項新的氣候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120多萬受訪者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緊急情況,敦促採取更大的行動來應對這場危機。被稱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氣候調查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人民氣候投票》民意調查,還顯示人們支持推行更全面的氣候政策來應對挑戰。這項調查覆蓋了50個國家、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 哈佛研究: 大部分菲人認為氣候變化影響生活
    哈佛大學人道主義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儘管被調查者對氣候變化了解較少,但仍有七成菲人表示擔心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哈佛人道主義研究所(Harvard Humanitarian Initiative)於本月20日發布的研究表明,有71%的菲人認為他們至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約46%的人擔心自己會因氣候變化而受損、受傷或生病,有22%的人認為會遭受收入損失。
  • 哈佛研究: 大部分菲律賓人覺得氣候變化影響生活
    哈佛大學人道主義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儘管被調查者對氣候變化了解較少,但仍有七成菲人表示擔心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哈佛人道主義研究所(Harvard Humanitarian Initiative)於本月20日發布的研究表明,有71%的菲人認為他們至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約46%的人擔心自己會因氣候變化而受損、受傷或生病,有22%的人認為會遭受收入損失。
  • 巴黎氣候協議,中國擔責更多
    年巴西裡約會議通過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後,緊接著1997年通過日本京都議定書,氣候變遷的歷史究責已經由發達國家主要承擔責任,轉變成為所有國家的普遍責任,這條發展軌跡給了人類什麼樣的啟示?對於千呼萬喚終於出爐的巴黎氣候協議,有以下幾點觀察提供各界參考: 一、從全球暖化責任在發達國家,到世界一體共同承擔責任:所以,「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在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意義已經有所不同;此一原則給予國際氣候談判一個合理差異化的基礎,但巴黎新協議不能再作如是觀,而是應該轉化為內國法律原則,甚至內化為憲法平等條款的內涵,「多排放者多負責」,深化汙染者付費的環境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