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之後,衛生健康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那麼哪些城市的健康指數更高呢?
日前,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正式發布《清華城市健康指數》報告,首次實現我國80個主要城市綜合健康水平的全景評估考核,含27個中心城市、53個一般地級市(中心城市是指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
課題組負責人告訴記者,東北、華北和山東半島地區的中心城市肥胖人群比重明顯偏高,瀋陽和天津肥胖人群比例最高,大連、長春、 濟南、青島、北京也較高。在睡眠方面,中心城市居民睡眠不足人群比例較高,睡眠不足情況較為嚴重的城市集中在南部,包括海口、南寧、 廣州、深圳。
上海等5大城市健康指數最高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該院了解到,課題組在初步構建了健康服務、健康行為、健康設施、健康環境和健康效用五大評價板塊(一 級指標)後,參考相關研究和數據可獲得性,進一步細分形成城市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共包含16個評估領域(二級指標)、51項評估項目(三級指標)。
按照此次《清華城市健康指數》評價結果,全國 80個主要城市分為引領型、優質型、平均型、發展型、追趕型五個級別。
其中引領型城市5個,全部為中心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和南京,來自三大經濟圈。優質型城市14個,包括6個中心城市和8個一般地級市。
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在健康環境和健康效用方面整體較好,但健康服務、健康行為和健康設施水平,城市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存在較大落差。
在健康服務方面,東部地區人口規模大,在醫療設施建設、人員配備方面水平偏低;中西部地區則更應關注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在健康設施方面,各城市的養老設施、體育健身設施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相對薄弱,是未來重點推進建設的內容。中心城市需重點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並提高社區醫療設施使用率;一般地級市則需在醫療設施、心理諮詢機構等方面加強建設。
瀋陽、天津胖子多 廣深居民睡眠差
城市居民的健康行為也十分重要。報告指出,我國城市健康行為整體亟待提高,尤其需要引導市民加強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投入,整體而言經濟發達城市健康行為水平相對較高。
一級指標「健康行為」包含市民的各項與健康相關的日常生活行為,包括生活習慣、健康支出、吸菸程度、健康意識四個二級指標。
課題組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生活習慣方面,總體上與城市的區位關係不明顯,中心城市整體水平較一般地級市略高。反映出市民的健康生活習慣與整體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關聯。隨著城市整體經濟水平提升,市民收入與健康意識不斷提高。這一趨勢反映在行為與結果上,即中心城市市民開始更多關注健康方面的問題,在行為方面更加符合健康的相關要求。
廣州一家三甲醫院體檢科工作人員黃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城市的居民有城市醫保和各種商業醫療保險,很多人都有單位安排的年度體檢,整體的健康意識也都比較高,很多病都能早發現早治療,防患於未然。相比之下,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健康意識要差很多。
報告指出,目前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距《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距離,由於飲食結構和自然環境影響,北方城市需要關注成人體重肥胖人數問題,南方城市需關注不良睡眠問題,西南地區需加強控煙。
課題組負責人告訴記者,導致肥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飲食習慣和生活行為等等。北方的居民飲食習慣中,麵食和肉類比重較大,與南方飲食相比熱量更高。同時,北方氣候相對較為寒冷,居民室內活動比例較高,更容易導致居民的肥胖比例增高。
而睡眠不足則與城市的工作、生活情況相關,同時也與城市居民生活習慣相關。南方城市白天較長,相對夜間活動更為豐富,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居民的整體睡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