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3年11月11日的報導,為了進一步打造新加坡成為自行車城市,該國府計劃在2030年前建造700公裡的自行車車道。其計劃,如果順利完成,將連接整個新加坡,這包括所有建屋局城鎮(HDBtowns),新加坡接運站等等。換句話說,未來的新加坡將被整個自行車車道網絡籠罩著。
以國際的情況來看,新加坡是個後來者。歐洲城市早在90年代都已經落實了自行車政策,並且變成今天亞洲城市的典範。而在世界500個自行車城市當中,新加坡不包括在內。在東南亞來說,該國也是落後於鄰國馬來西亞。北馬的檳城都在2011年年尾開始在檳島沿岸計劃和建造自行車車道。雖然整個工程所涉及到的面積相對地少(在2020年前建造210公裡的自行車車道,但檳州政府的先例足夠把新加坡「拋在後面」了。作為國際金融和服
務業中心,也是世界頂級城市國的新加坡,這等局面無疑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目前,我們看到新國政府決心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類似於歐洲著名的自行車城市,如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柏林,倫敦,巴塞爾,巴黎,巴塞隆納,特隆赫姆等等。而建造規模龐大的自行車車道就是最重要,也是最該先做的。
根據安邦諮詢對城市規劃和管理的分析,一個國家或者地方政府,如要全面性成為自行車城市需要其它配備。除了提供有關的公共設施,如自行車車道,自行車停車架,多從路標,馬路和紅綠燈系統,地方交通政策的配合,公共運輸系統的綜合,交通教育和培訓以及交通法律修改 / 頒布也應該考慮在內。
圖 :靠近新加坡捷運站的自行車停車架
資料來源:TODAYonline(新加坡)
因為丹麥,德國和荷蘭都具有非常成功的例子,估計新加坡政府會採取它們的自行車政策。把住宅區的公路設定「家園區」(「Home Zones」)和限制汽車的速度極限都是新加坡在地方單位所能採取的措施。此外,設立屏障也有利於防止汽車進入自行車車道。為了更好的綜合自行車與其它交通工具(捷運和巴士),當局可以落實德國的「Call a B i k e 」系統和在捷運和公車站附近提供自行車租用服務。
除了這兩個「配套」,新國政府也需要在教育,培訓和法律上大作文章。在學校或地方政府單位設立自行車培訓計劃和測試都會幫助年輕一代更好的使用該交通工具。在法律上,新加坡政府必定會修改或頒布對自行車使用者的優先待遇。作為一個法治國家,我們預料新加坡一定會把執法哪一方面(尤其是執法單位)也納入它的考慮之內。
所以,要成為世界一流的自行車城市並不那麼簡單。由於新加坡還是在很多方面都缺少有關的「支撐配套」,該國是需要在多方面做起。當然,作為一個政策執行的成功例子,安邦認為新加坡將達到它所設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