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第一次,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37億人)生活在城市裡,這一數字到2050年有望翻倍——這一景象在今天的中國體現得無以復加。
在我們營造了越來越多的城市開發區、越來越多的高架道路、越來越大距離的生活工作環境之後,我們也許會逐漸體會到:城市化的本質並非物質的堆砌和炫耀,而是健康的生活。
慢、精緻、健康、可持續、社區繁榮、蜂巢城市——這也許是我們的政府、開發企業在「挖坑+大賣」的粗放時代告終之後,為地產和城市進行升級的新維度。
在如上所說的新敘事框架下,自行車作為一個新的文明現象正在回歸,以一個上世紀的中國人感到陌生的方式。
眾多研究表明,騎車出行能使我們普遍變得更開心、更健康。一項最近的美國人口調查局報告甚至發現,不光是年輕人、都市成年人騎車去工作,就連富人也都喜歡騎車,而且這一數字正在穩步增長。
但是,來自紐西蘭去年的一項研究揭示:那些在自行車專用道投入最大的城市,在財政上卻獲得了最為巨大的回報。很顯然,鼓勵市民更多地選擇騎車這一交通出行方式,從財務角度來說也頗具意義。
紐西蘭奧克蘭的研究者發現,如果一個城市建造一個網絡,將自行車道單獨區分開來,並將交通速度放慢下來,那麼到2040年,騎車的人群會增長40%。如果只是偶爾增設一些少量的車道,只能為自行車通行量帶來5%的增長。
以下便是全世界範圍內湧現出來的一些最酷的、對自行車出行特別友好的基礎設施革新。
騎車之人如果希望穿越埃因霍溫——這座荷蘭城市的多車道高速公路,現在可以以一種「外星人」的方式懸停在其上方。位於道路上方的是一懸環,綽號「漂浮著的茶託」。對數以千計的城市騎車通勤者而言,它是一個更安全、更快捷的通行選項。埃因霍溫是文森特·梵谷的家鄉,後者曾經創作出《星夜》這幅異想天開的畫作。受畫作中形似道路造型的啟發,藝術家Daan Roosegaarde創造了能夠發光發熱的自行車道,依靠的是以太陽能作為光能的LED燈,從而將這一經典的油畫之作,以一個後印象派畫家(的角度)予以詮釋。
在加州丘珀蒂諾,美麗的Don Burnett Bridge,也被稱之為Mary Avenue Bridge,橫貫擁有11根車道的高速公路,並由44根白色的纜繩所支撐。這座橋僅為騎車人和步行者所保留,為騎車人提供了方便的解決之道。如果不這樣的話,他們就會被困在城市的交通阻塞之中。
在加拿大渥太華,有一項實驗性的項目,在安全領域被認為將以小革新帶來大影響。騎車人通常都會害怕車門打開所帶來的撞擊,多虧有了「開門地帶」,這樣的一種持續不斷的害怕得以消除,因為騎車人與車門的距離拉得足夠開,從而避免碰撞的發生。在紐約,當一根旨在停車防護的自行車車道被安置在曼哈頓第九大道之後,所涉交通事故受傷人數下降了50個百分點。根據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這一紐約當地非營利性組織披露,步行者受傷人數下降了29個百分點,騎車人的受傷人數下降了57個百分點。
在加州戴維斯,這座曾在48年前為美國帶來自行車道的城市,在今年夏天剛剛為騎車者完成了一項受保護交叉點的設置。沒錯,不允許汽車通行,只允許自行車通行。在德州奧斯汀,也已經建造了兩個(自行車)專用交叉點,未來還會建造更多。在薩克拉門託的鹽湖城和加州的門洛帕克,同樣如此。
在阿姆斯特丹——這一被認為恐怕是世界上對待自行車騎行最為友好的城市,關於穿過荷蘭國家博物館的自行車道是否能一如開放,不管博物館如何整修,曾經引發了一場長久的鬥爭。但阿姆斯特丹騎行者最終勝出,他們可以繼續從博物館的中心穿行而過,使得每天的通勤變得更加的容易和振奮人心。
免責聲明:微信內容均來自網際網路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