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殘餘。當太陽在45億年前形成時,氣體和塵埃分子相碰,並黏在一起最後形成了較大的物體。在這個過程中,上到大的行星,下到地球上的化學礦物就此形成。因此,一些小行星上可能有鉑等地球稀有的礦藏。
最近,歐巴馬總統籤署法案,不僅授權私企對開採物的所有權,而且還放寬了美國政府對私企開採太空資源的審批程序,加速太空採礦進程。但是該法案與國際法衝突,並在國際上引起了的很大爭議。根據國際法,美國不能對小行星宣稱主權。爭論的焦點是,如果小行星不是美國的所屬地,那麼美國政府又有什麼權力授予私企在非所屬地上開採物的所有權呢?
且不論法案的合法性,小行星採礦何時開始,是否能順利進行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首先,要到達小行星,火箭技術上是存在困難。雖然現有的火箭技術能將衛星送往近地軌道和國際空間站。但是,火箭爆炸事故還時不時的發生在傑出的美國太空公司身上。目前補救火箭發射失敗的唯一辦法就是重新發射一個新的火箭。這大大增加了飛行成本。而且,火箭發射成功後是否能順利到達目的地還是未知數。
目前,雖然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和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在發射火箭到近地軌道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軌道ATK公司也成功的將月球大氣和塵埃環境探測器( LADEE)送到了月球。但到,到達小行星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任務。因為相較於月球,小行星的運轉軌道要更加複雜。
不過,從積極的方面看,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那些想要採礦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們。如果幸運的話,一些圍繞太陽運動的近地小行星上也許就有礦藏,它們中有些行星距地球的距離比火星還要近。想要採礦的太空私企可以先派飛行器到近地小行星上。而且,在小行星上採礦可能比在地球上採礦容易操作,因為小行星上的重力比較輕。
但是,將開採的礦藏帶回地球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火箭攜帶的東西越重,成本越高。
再者,對小行星上開採物經行提純的難度也很大。多數小行星上的礦藏是「碎石狀」的,而不是「堅硬的巖石狀」。這些碎石狀物是小的、鬆散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的集合體,其中包括水、鉑、鐵、矽、碳化合物和其他珍貴的化學物質。現在要從中提取我們需要的物質恐怕是有些困難的,因為小行星上的這些物質不像地球上的石頭一樣有層次分明的巖縫或沉澱物。
不過,這個疑惑很快就會被美國的歐西裡探測器(OSIRIS-Rex)和日本的隼鳥-2 (Hayabusa 2)探測器帶回的小行星巖石樣本解答。如果進展順利,兩個探測器將帶回小行星上巖石的樣本,供科學家進行提純實驗。至於提純的結果如何,難度大不大,成本高不高都有待於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小行星淘金浪潮是未來幾年後的事情。這倒也不是說小行星採礦遙不可及,畢竟人類的智慧和潛能是無限的,能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但是,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結論,美國的小行星採礦法只不過是對國際法的一個測驗,而不能真正改變我們採礦的方式。(來源 Daily Beast, 作者Matthew R.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