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是什麼梗?丨夜聽雙語

2021-02-19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

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


微博#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話題下的「畢業後第一次參加公司聚餐」

樓主給畢業論文導師發了消息,收到了老師「之後見了再說」的回覆,心中納悶。回頭再一看,才發現自己的信息最後一句話是——「您是否有實力當我的畢業設計老師呢?」

而她本想打的,是「時間」。

尷尬事件或許是必然會發生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巨量尷尬卻不會隨著事件的結束而消退,反而會不斷地在接下來的數年甚至數十年裡隨機浮上心頭,讓人痛苦「重溫」。

可能有些讀者光是看到本文這個標題就已經開始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尷尬瞬間了。

這些常見的尷尬,或許你也有過:

▌Secretly trying to take a picture of someone when the flash on your phone is on

打算偷偷拍一張別人的照片結果閃光燈沒關

▌Waving at someone who doesn’t see you

向某人揮手,結果他沒看見你

▌Trying to get your teachers』 attention in primary school by accidentally calling them mommy or daddy

小學的時候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而把他們叫成了「爸爸」或者「媽媽」

▌Texting one of your friends about a certain person before sending it to that person by mistake

發消息給朋友聊關於另外一個人的事情,結果直接發給了這個人

▌Going to open a door by pulling it when it clearly says 「push」

想去拉開門,發現上面寫著「推」

▌Being out in public and tripping over some thing before trying to act casual as if it never happened

在公眾場合絆了一跤,然後假裝如常無事發生

▌Bumping into someone as you leave the toilet with a really bad smell coming out of it.

上完廁所在隔間外撞見正要進去的人,結果廁所裡的味道臭得不行

▌Entering a lecture hall, sitting down, and taking out all of your stuff before finally looking up to realize you’re in the wrong class.

進入教室,坐下來,把上課用的東西全部拿出來,結果發現進錯了教室

▌Sitting in a quiet study room with your stomach sounding like it’s trying to digest a tractor engine.

坐在一個安靜的自習室裡,然後肚子餓得叫,像是它在消化一個拖拉機發動機一樣

▌Creeping on someone’s Wechat moments and accidentally liking a photo from three years ago.

偷偷翻閱某人的微信朋友圈,然後不小心給一張三年前的照片點了贊

▌Holding a handrail on a bus or train and touching someone else’s hand in the process.

在公交或列車上抓扶手,結果不小心碰到別人的手

▌Asking someone to repeat themselves before asking twice more, and when you still haven’t heard what they』ve said, you just have to reply with 「yes」 and hope for the best.

請某人重複說過的話,發現沒聽明白叫人再重複一次,結果還是沒聽清楚,就只能回復「嗯」然後期望對話還能順利進行

▌Saying something to someone and your voice breaks weirdly like a 13-year-old going through puberty halfway through the sentence.

跟某人說話,結果嗓子像是一個 13 歲的正在經歷青春期變聲的小孩一樣,話說到一半就破音了。

作家Melissa Dahl花了數年時間研究「尷尬」,出版了書籍Cringeworthy: A Theory of Awkwardness (《令人尷尬:尷尬的理論》)。

起初,她發現自己每次疊衣服的時候都會想起十年前當實習生的時候被人笑話裙子在上完廁所之後塞到連體襪裡的尷尬瞬間。

In my apartment ten years later, I know I’m far away in space and time from this moment, and yet it still makes me wince. 「How embarrassing,」 I whisper, out loud, to no one.

十年後,我住在這間公寓裡,我知道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來說,我距離那個尷尬時刻已經很遠了,但是我還是會緊皺眉頭尷尬不已。周遭無人,我會大聲在心裡吼出來:「好尬啊!」

So many people I interviewed confess to reacting to old embarrassments in the same way. 「You’re just sitting there, and your brain decides to throw it in your face for no reason,」 one of my interviewees told me. 「For me, if I’m alone, I just start shouting, 『NO! No no no no no no no.』」 

很多我採訪過的人都承認會有跟我一樣的面對過往尷尬的反應。有個受訪者跟我說:「你就是坐在那兒,然後你的腦子莫名其妙就決定要把這份尷尬扔你一臉。我自己的話,如果我是一個人待著,那我就會開始咆哮:『不!不,不,不,不要』」。

經過採訪眾多有類似經歷的人和心理學家們,她給這種狀況起了個名字:cringe attack(尷尬侵襲)。

They’re the little humiliations from your past that come back unbidden, sometimes years after they first occurred.

這些過往的丟臉時刻就是會像不速之客一樣直接襲來,有時是發生後的很多年後。

這些記憶雖然很尷尬,卻不至於到了引起心理創傷的地步,可是為什麼這些記憶總是隨機湧現呢?Mellisa 發現有三個原因。

有誘因

For one, even memories that seem out-of-the-blue may be in fact triggered by something in the environment. Maybe something about the T-shirts I was putting away that day reminded me of the feel of the jersey skirt.

一方面,即使是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記憶,實際上也可能是由環境中的某些東西觸發的。也許那天我收起來的T恤衫讓我想起了那條掖進褲襪裡的運動衫裙。

尷尬情形未能在當時解決

For another, think about how often your first response to someone who’s witnessed an embarrassing moment of yours is something like 「This isn’t what it looks like」 or 「I can explain.」 If you never actually get to make that explanation, the moment likely feels unresolved in your mind, and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interrupted moments stick with us longer than those that feel completed.

另一方面,想想你對目睹你尷尬時刻的人的第一反應經常是「噢不是你看到的那樣」或者「啊容我解釋一下」。如果你從來沒有機會解釋,那麼你的大腦就會覺得這個事兒還沒解決,而且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被打斷了的時刻比那些感覺完成了的時刻更加會讓我們難以忘懷。

情感越濃,記憶越深

Your emotions dictate what your brain decides to hang on to. The stronger the feeling, the stronger the memory. For instance, being scolded even inadvertently can still lead to long-term feeling of awkwardness. Something excites your brain, which triggers the release of adrenaline, which in turn releases another substance called noradrenaline(去甲腎上腺素), a neurotransmitter that then perks up the amygdala(杏仁體).

你的情緒決定了你的大腦選擇記住什麼。情緒越強烈,記憶就越深刻。例如,即使有人不是故意罵你,你仍然會長時間感到尷尬。某件事刺激了你的大腦,觸發腎上腺素的釋放,而腎上腺素又會釋放出另一種叫做去甲腎上腺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神經遞質,能使杏仁體活躍起來。

That’s a region of the brain which gets excited by emotional arousal. The amygdala then communicates with almost every other region of the brain, and it says, in effect, 「Something important happened. Make a strong memory.」

杏仁體這個大腦區域會因情緒激動而興奮。它與大腦的幾乎其他所有區域進行交流,它實際上就是在說:「要緊的事兒發生了,給我記牢了!」

書籍作者同時也給出了兩個點子,或許可以幫助你減輕這種困擾。

第一個就是接納自己:

self-acceptance

自我接納。

Recognizing your former self for who you truly were, instead of trying to forget or fudge the details. And remind yourself that everyone’s embarrassed about something. When we arrive at this kind of self-awareness, then when we fail, it’s not 『poor me,』 however, it’s 『Well, everyone fails.』

認清以前的自己是個什麼人,不要試圖忘記或篡改事件細節。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各自尷尬的事情。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即使尷尬了,也不會可憐自己說:「啊我好倒黴」,而是會說:「哎,大家都有尷尬的時候」。

第二個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self-indifference: the relief of realizing that you are simply not that big a deal

自我疏離:意識到自己並沒那麼重要從而感覺到解脫。

倒也不是說要貶低自己,而是換一種思維來體會謙卑。

Self-indifference is essentially a synonym for humility. A little humility helps you keep your natural talents and honed skills in proper perspective: The fact that I’m able to string coherent sentences together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isn’t valuable because of what it says about me. What matters is what I do with that ability.

自我疏離本質上是謙卑的同義詞。謙虛一點可以幫你理性客觀地看待自身的才華和磨練出的技能。比方說,我作為一個職業作家,我能夠寫出連貫的句子,這個技能本身並不重要,它無法給我貼金,重要的是我用這個能力創造了什麼。

最困擾你的尷尬事件是什麼呢?留言告訴雙語君吧。分享出來或許就不那麼尷尬了。

這裡是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夜聽雙語,我是雙語君。

晚安,好夢。

Notes

trip [trɪp] v 絆;絆倒

tractor [ˈtræktər] n 拖拉機

cringe [krɪndʒ] v 感到尷尬不安;畏縮

wince [wɪns] v 皺眉蹙額

unbidden [ʌnˈbɪdn] adj 未經要求;未被邀請;擅自

out of the blue 出乎意料;突然;晴天霹靂

perk up(使)振奮,活躍,快活

in effect 實際上;事實上

fudge [fʌdʒ] v 偽造或歪曲;逃避(某事);迴避

編輯:李雪晴 左卓

參考來源:The Cut

夜聽小哥哥講解的「二十四節氣雙語精講」課程上架啦!

節氣譯法、傳統習俗、詩詞俗語、地方美食……

與節氣有關的豐富知識

中英文雙語講給你聽

只要29.9

點擊圖片購買

雙語君有視頻號啦!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是什麼梗?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微博#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話題下的「畢業後第一次參加公司聚餐」樓主給畢業論文導師發了消息,收到了老師「之後見了再說」的回覆,心中納悶。
  • 「社會性死亡」: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社會性死亡」,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
  • 最近火的黑人抬棺是什麼梗?
    加納葬禮以其精美的木雕棺木而聞名,葬禮是加納的大型社交場合,通常可以持續數天,更像是節日,而不是痛苦的時刻。穿著時髦的抬棺者,肩上抬著棺木,鼓掌跺腳,用狂野的舞蹈安慰失去親人的生者,並鼓勵他們參與到舞蹈中來。抬棺舞之所以出現在加納,和當地獨特的死亡文化有關。在加納,葬禮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一場葬禮有時會持續多天。
  • 美國「抵制文化」盛行,名人怕說錯話紛紛噤聲丨夜聽雙語
    雙語君曾在文章中提到過眾多被塗鴉和推倒的雕像,其中包括邱吉爾。這裡是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夜聽雙語,我是雙語君。晚安,好夢。Notes
  • 我已經進入「社會性死亡」
    而且是曾經因為家庭原因多次自殺過的抑鬱群體,我的壓力有所增加,因為我被福建大V博主陳某惡意人身攻擊(主要是我此前自殺的經歷以及我向湖南衛視反映問題),導致我得不到後續任何幫助雖然陳某仿冒我的小號已經被關閉,但陳某還是處於逍遙法外,然而我今年要對陳某進行刑事自訴,多次被父母拒絕,無論是民訴還是刑訴,主要是父母認為此事已完結加上陳某來清遠對我實施暴力,導致我無法起訴我父母不是此事情的當事人,有什麼權利作主
  • 脫口秀演員妙語連珠,精準諷刺直男自信,網友大呼過癮丨夜聽雙語
    不可能,她一定是想從我身上學到點兒什麼。」The audience roars with laughter and applause as Yang Li, flashing a mischievous grin, finishes her monologue with a flourish. 楊笠結尾爆梗,嘴角露出壞笑,觀眾笑作一團,掌聲雷動。
  • 什麼是梗? 進來漲漲姿勢鴨!
    什麼是梗? 進來漲漲姿勢鴨!時間:2019-11-22 15:43   來源:知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梗? 進來漲漲姿勢鴨! 梗是一種模因,似乎這就是最直白的理解,但這也相當於什麼都沒說。如果把模因理解為一種文化的載體(或基本的單位),那麼梗也代表了一種文化嗎?
  • 腦洞丨這些歌都聽過了,但歌詞梗你都會用嗎?
    文丨字媒體(微信:zimeiti-sogou)梁靜茹在歌裡有一句名言
  • 雙語視頻|播放量超2000萬!刷爆抖音、B站的「黑人抬棺」,到底是什麼梗??
    這是當地一種獨特的死亡文化,人們認為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前往祖先世界的一個過程,因此人們會用漂亮的棺材、歡快的形式送別親人。發起者Benjamin表示:「為顧客提供這類服務,不僅能活躍葬禮現場的氣氛,也能為加納的年輕人們解決就業問題,一舉兩得」顧客則表示:「他們帶我們所愛之人去安息之地,路上會跳舞,我想讓我母親去見上帝的路上有舞蹈。」
  • 【小聽童中英文雙語分句童話故事】睡美 人(1)Sleeping beauty(上集)
    </br<>【小聽童中英文童話故事】睡美人1以前,有個國王生下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國王很高興,舉行一個大型宴會。他只邀請了7個仙女,留下一個沒有邀請。沒被邀請的仙女很生氣在6個仙女給出祝福後詛咒國王的女兒在16歲時會被一個紡錘弄傷,最後死去。
  • 《百度貼吧》泥頭車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常用於辱罵別人
    《百度貼吧》泥頭車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常用於辱罵別人時間:2020-09-30 15:30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百度貼吧》泥頭車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常用於辱罵別人 《百度貼吧》泥頭車撞死梗出現好久流量,很多新人不知道啥意思,還有就是貼吧現在環境極差,沒啥新人,老人各個戾氣極其重。泥頭車眾撞人就是個罵人的爛梗,真的很無聊,有些侮辱農民工的意思,總之不是   原標題:《百度貼吧》泥頭車什麼意思什麼梗?
  • 【有趣】刷屏的「皮皮蝦我們走」是什麼梗?來不及解釋了快上車!
    先來科普一下出處:嚴格來說應該是」遊戲引發的口頭禪「,並且它是兩個梗合起來的,分別是:皮皮蝦和XX我們走。我們走,是遊戲王YGOcore裡的玩家梗。這遊戲裡有個很牛的卡牌叫做「源龍星」,話說有一天,一知名玩家運氣爆棚,連續開出3張「源龍星」,這種緣分和深深的羈絆深深打動了一大波吃瓜群眾,於是就有了「源龍星,我們走」這句話。
  • 盤絲洞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在gay圈用來形容太久沒有性生活
    盤絲洞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在gay圈用來形容太久沒有性生活時間:2020-01-31 15:07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盤絲洞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在gay圈用來形容太久沒有性生活 在gay圈用來形容太久沒有性生活。
  • 一夜之間「打工人」梗火了?幾億平凡打工仔終於引起大家重視!
    看到這這個姑娘基本已經「社會性死亡」了結果萬萬沒想到冷哥最期待的畫面來了大膽同事居然還把人家的「懺悔」錄下來?大家聽聽看可別嘲笑人家!讓冷哥想起最近網絡上有個很火的梗:打!工!人!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打工人這個梗火了?!明明以前都說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現在卻甘為打工人?!冷哥思考了很久大概就是因為我們都越來越有自知之明了
  • 社會性死亡:你以為我在拍你,其實是自拍?
    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對「Baby拍劉雨昕表演」,有劉雨昕粉絲卻在劉雨昕工作室評論區這樣寫道:麻煩你看下今天的RS(熱搜),學學什麼叫營銷吧,對雙方都有利,也宣傳了自己的電影,如果明天再放個直拍(Baby所拍的小視頻),又再上一次熱搜,多學學人家這手段吧。
  • 動漫丨PPAP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火?小夢說梗第二十五期
    再開始今天的內容前,我們可以回顧下上期的內容(說不定你也會感興趣哦~)魔法師是什麼梗?小夢說梗第二十四期>>>長按連結複製:http://pada.18183.com/news/7553.html那麼PPAP為什麼會這麼火呢?
  • 打麻將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暗語
    打麻將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暗語時間:2019-03-23 10:31   來源:勇敢的心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打麻將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暗語 勇敢的心 在抖音上大家總是可以看到很多打麻將的視頻,比如教大家不要胡第一把,或者怎麼一下子就自摸通殺。
  • 「小丑竟是我自己」走紅:年輕人的自嘲梗,聽起來心酸又心疼
    對有些人來說,這是個「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節日。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狀態,包括貓貓。 於是,貓貓萌生了向你們解梗的想法,#小丑竟是我自己#,這句極具應景氣質的自嘲梗。 01來自貼吧的自嘲梗「出圈」 「小丑竟是我自己」,如果追本溯源的話,一開始這個梗是某動物園主播下棋時傳出來的,《英雄聯盟》中的小丑名叫薩科,因此一開始管小丑叫沙口。
  • 白晝之夜如期舉行 巴黎有什麼好玩的
    金秋10月2日法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白晝之夜,鑑於2020年新冠疫情目前在法國處於上升趨勢,各地的市政府與有關方面協商,決定是否舉辦這個深受民眾喜歡的大型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