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初診
10日前,一患者來診。就診時已經是咳嗽2月餘了,期間各種檢查,治療無數,甚至因心中煩躁而懷疑心臟病發作。
然察其咳嗽劇烈,咽喉紅腫,心中煩躁,身體自覺發熱,汗多面紅,眠差,不踏實,半夜易醒,舌紅苔黃厚膩,知此咳嗽為太陰伏暑證。而兩尺脈弱,為熱邪傷陰之象,左關尺脈浮弦細滑為身體氣血不足,略有風寒之象,右寸關脈洪滑為暑熱上浮之象。遂診斷為:太陰伏暑證。予以藥方:杏仁湯加味。
中草藥方: 炒杏仁(後下 10.0g),酒黃芩( 12.0g),滑石( 20.0g),連翹( 10.0g),桑葉( 10.0g),茯苓( 10.0g),白豆蔻(後下 9.0g),桔梗( 9.0g),淡竹葉( 6.0g),蜜麻黃( 9.0g),玄參( 10.0g),姜厚樸( 6.0g),炙甘草( 6.0g),焦山楂( 12.0g),生薑( 3.0片),大棗(劈開 2.0枚),麥冬( 15.0g)。6付。水煎服,日一付。
2016年12月10日複診
一周後複診,咳嗽好轉,已基本痊癒。現感覺咽喉幹癢,嘴裡泛酸,比較敏感,遇冷也咳嗽,遇熱也咳嗽,出汗較多,時有背痛,曾有膽囊炎,兩脈浮弦滑濡。診斷:太少合病,氣血陰虧。
中草藥方: 醋柴胡( 10.0g),桂枝( 12.0g),酒白芍( 12.0g),生薑( 5.0片),大棗(劈開 1.0枚),酒黃芩( 15.0g),法半夏( 10.0g),生地黃( 15.0g),玄參( 18.0g),炒杏仁(後下 10.0g),姜厚樸( 9.0g),桔梗( 9.0g),炙黃芪( 12.0g),黨參( 12.0g),乾薑( 12.0g),淡竹葉( 9.0g),麥冬( 10.0g)。6付。水煎服,日一付。
按語:
(1)在《溫病條辨》中就有關於太陰伏暑證的論述:「上焦篇三七、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者,雖在冬月,猶為太陰伏暑也。」迄今為止,雖所用者甚少,然則本病確實存在。若是所判斷準確,用之得當,自然可以收穫良效。
(2)此病症本因身體氣血虧虛,長夏感受暑溼之邪,卻因體虛而無法祛除暑溼,乃至暑溼之邪留戀在裡,內舍於骨髓,外舍於分肉之間。患者10月份發病,乃過夏而發者。其因在於,蓋氣虛不能傳送暑邪外出,必待秋涼金氣相搏而後出也,金氣本所以退煩暑,金欲退之,而暑無所藏,故伏暑病發也。予以杏仁湯方治之,自然可以速退暑溼熱,自然可以快速治療咳嗽。後6付藥後果然咳嗽好轉,已基本痊癒,乃以柴胡桂枝湯加減繼續去其餘邪,補其不足,調其營衛。
(3)需要注意的是,冬天的中暑實際上是在夏天中暑溼以後,留戀不去,在冬天發作而已,非是在冬天出現暑熱天氣而後中暑。而之所以產生如此現象的關鍵原因在於自身身體氣血虧虛所致。其治療也當先以清暑利溼,隨後補益身體氣血。
本文為範聖華醫師經驗,善治婦科、兒科疾病。回復「範聖華」知出診信息
精 彩 文 章 回 顧
聳肩擠眼抽動症,葛根湯方奏奇功
治療鼻炎的穴位
這個冬天:讓手腳冰冷不再難捱
冬季養藏該怎麼藏?
冬季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