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客戶那裡調研。
本來估計還要再多去一兩次,但娘娘明兒要出差了,索性今天心一橫趁人都在把活兒都幹了省得來回跑。
回家的時候已經蠻晚了,沒吃晚餐的我倆共同譜寫餓狼傳說。
在回來的車上,我們興致勃勃的討論著等下吃什麼。
事實證明這種自虐式的聊天方式非常有成效。
——我們倆更餓了。
從車上下來,我們倆一個餓狼掏心……
發現人家打烊了。
我們很不甘心的繼續往前走著。
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四隻羊……
餵等等這是找吃的不是哄睡啊喂!
無奈之下,我提了一個替代方案。
「要不,咱們整兩盒泡麵回去泡得嘞?」
這個方案得到了娘娘的大力認可。
我們一邊開始憧憬吃泡麵的幸福生活,一邊又習慣性的往前走了兩步。
於是赫然發現有家牛肉粉的店還開著。
我們進門坐下點單狼吞虎咽一氣呵氣。
可是,這個對泡麵的思念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了是怎麼回事??
於是,在吃完了牛肉粉,還吃完了店主專門幫我們倆扯的,哦不,煎的蛋之後。
我們還是鬼使神差的拐了個彎,進入了超市,抱了幾盒泡麵,開心的回家了。
抱著泡麵盒子坐在家裡的地板上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剛才好像吃飽了。
於是泡麵就被小心翼翼的供了起來。
——就是放在了冰箱頂上放的很高的意思。
總覺得像泡麵這種食物是承載著某種記憶的。
就像辣條幾乎是一代人的記憶一樣。
上中學的時候,是我最愛吃辣條的時候。
那個時候的辣條五毛錢一包,有各種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口味。
我喜歡吃口感稍微硬一點的,因為可以咬很久。
有一款一整塊兒平板的辣條是我的最愛。
我可以把它非常精準的通過用力摺疊的方式進行「切割」。
基本上是早是第一節課開始折,通過一節課的努力可以把它折成20小塊兒。
然後第二節課開始,每節課大概吃兩塊。
含在嘴裡一丁點一丁點的咬,一包辣條可以吃一天。
後來,我發現如果去市場批發的話,可以按照三毛五的價格買。
於是我很開心的買了一堆,後來吃的時候也沒有那麼節約了,折成16塊就吃掉了。
我估計,這是我第一次很完整的關於「計劃經濟」的踐行。
大學畢業之後非常想念的食物,是漿水面。
小的時候,通常是考完試非常輕鬆的時候,媽媽會帶我去吃漿水面。
清涼的麵條,澆上酸溜溜的漿水,再丟上一把韭菜。
我總是吃得幸福不已。
所以漿水面所代表的,大概就是悠閒的心情。
重新把冰箱上的泡麵拿下來抱在懷裡。
輕輕搖晃,麵餅發出好聽的聲音。
那代表著一段年輕的,拼搏的,青黃不接但是無所畏懼的日子。
哪怕我只是吃泡麵度日,總有一天,我會讓老媽為我驕傲,讓世界幫我自豪。
一起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