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過程中,很多鄉村出現了一種『兵營』式的簡單的、標準化的複製建設模式。在美麗、特色和現代化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崔愷說。
為了既能保留日益稀少、珍貴的美麗山水、田園、村落和山丘,又能找到適宜當地發展的規劃方法,他總結、歸納、提煉出六大理念,對「蔓藤城市」予以詳細闡釋:
城景共融,塑造山水城市格局:通過提煉「山、水、田、園、村」等要素融入城市,形成群山環繞、小山點綴、溪水潺潺、阡陌縱橫,田園棲居的空間意向,強調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格局,讓城市融入大自然。
組團布局,傳承聚落打造小鎮:規劃引入仿生學理念,以現狀村莊為依託,採用「葉片」式組團布局形態,延續原有村莊肌理,南北向脈絡發展,延續古老村落的布局意象,打造獨一無二的「蔓藤城市」。
功能混合,分組配套激發活力:按照「8+N」的產業布局,以旅遊產業為核心,將產業融入六大城市功能區,每個功能區具有相對獨立完整的功能,實現生態、產業、功能的融合。
自由路網,路路有景慢行交通:道路規劃摒棄規整的方格網模式,採用自由式布局,依山就勢、路隨山轉,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體現山地城市特色。同時規劃在新區已建慢行道的基礎上,塑造慢行網絡,並配置休息服務設施,打造「慢城市」。
開發模式,小尺度高密度漸進:規劃採用密路網、小街區的方式進行規劃布局,在傳統小街區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街區尺度,形成70至150米的特色街區。同時進行低層高、高密度漸進式開發,建築高度控制在某一區間,不允許有劇烈起伏變化。
田園都市,延續生態農業景觀:不同於傳統 「點、線、面」式的景觀體系,規劃提出「農田即景觀」的理念,以廣闊的農田作為城市景觀,讓農田成為都市的花園,讓都市成為農田的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