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城市治理必須下沉到社區,下沉到市民。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關鍵,市民的素質是城市治理的靈魂。這次全國各地應對新冠疫情的防控。基本上都是強調網格化管理。如果沒有這麼多的社區工作者,沒有全體人民的眾志成城,我們的抗疫工作不會取得這樣的戰略性成果。現在每一個高風險、中風險地區能精準定位在某一個社區,如果沒有有效的網格化管理,根本做不到。
再次,市民的責任感,包括市民科學素養的養成,也是我們取得疫情防控戰略性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素養包括自我防範意識,以及助人為樂的利他意識。當下,全民嚴格執行疫情防控科學規範,比如勤戴口罩、多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就是利己利人的最好行動。
新京智庫:你覺得對於城市治理而言,最重要保障的是什麼?
周漢民:一座城市的治理,最重要的保障是有法可依。上海已經將市民在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入法,這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治理不是躲貓貓,也不能有大的隨意性,必須做到於法有據。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當下疫情常態化管理的情況下應該四方合力,創造出中國疫情防控的經驗來。
同時,城市治理還要做到精準。疫情發生以來,對於疫情的管控越來越精準,高風險、中風險地區的劃定都具體到街區,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因城施策」。一些地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好經驗也應當及時推廣。考慮到疫情常態化管理可能要延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國家及時發布相關的指導性意見就顯得尤為必要。這也是城市治理中的預見性要求。可以給民眾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調整預留時間和空間。
新京智庫:「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你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們急需做哪些工作來體現「以人為核心」?
周漢民:2020年以來,中國的抗疫鬥爭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性成果,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我們讓世界動容的就是,生命至上,以人為本,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我們說到做到,再大的困難面前也毫不動搖。抗疫如此,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樣如此。十九屆五中全會非常明確地提出,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核心。我認為以人為核心的核心就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
要做到「以人為核心」,「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築牢長板,補足短板」。長板就是我們的優勢要繼續發揮,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對此,要保護好又要鼓勵好。比如最近有的地方在制訂快遞小哥的工作量和相關工資福利待遇的規則,我認為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體現,只有各社會階層的基本需求都得到關切和關心,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而短板則是當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不充分、不全面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說到底還是發展問題。因此,補上短板,要包括解決我們當下公共醫療和疾病防控體系的不充分,不全面的問題,在「十四五」期間我們要作為大事來抓,一抓到底,讓人民滿意,讓人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