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導,英國智庫在分析了近年來中俄兩國在軍工領域取得的成果之後回過味來,他們有了一個重大發現,中國軍工製造正趕超俄羅斯,尤其是製造高端戰機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就連俄國也望塵莫及。但這只是一個開始,隨著我國對軍工的重視程度不斷地增加,軍費也在逐年上升,以後傳出的好消息只會越來越多,而俄國卻面臨著後勁不足的困境,未來和我國之間的差距可能會增大。
中國軍工製造正趕超俄
英國智庫發布的這份中俄軍力對比的報告在業內吸引了很多關注,因為他們原本都將目光集中在俄國身上,忽略了對我國的觀察,沒想到我國發展的速度這麼快,在一些領域已經逐步超越俄國。該智庫著重分析了我國製造戰鬥機的能力。俄國曾經是這一領域的霸主,旗下的米系列,蘇系列戰鬥機都是該國軍工歷史上的明珠,但隨著各國科技的發展,這些明珠不怎麼明亮了,俄國也沒能拿出新的代表性戰機。
反觀我國的戰機序列卻在不斷地豐富起來,幾乎每年都有新變化。我國在戰機製造業剛剛起步的時候非常依賴來自俄國的幫助,最初製造的戰機在外觀上多多少少有一些俄制戰機的影子,其中蘇-27這款戰機對我國的影響尤其大。我國的一款明星戰機殲-11就是在對蘇-27進行全面研究之後發展起來的,但是我國的殲11系列戰機已經做到了青出於藍。我國給該戰機配備了最先進的雷達系統和計算機配件,並同時保證了該戰機的載彈能力。
就以最新的衍生機型殲-11D為例,該戰機在實力上已經超越了蘇-35。俄國對蘇-35的設計繼承自蘇聯,但由於電子系統和雷達研發上的滯後,導致這款戰機在實戰上稍顯遜色。同時我國的殲20也已經大量服役,出現了作戰一線。俄國雖然也聲稱自己有五代機,但是蘇-57尚未部署前線,說明該戰機的設計仍然存在問題,隱形能力不如預期,導致正式投入作戰的時間一推再推。
該智庫敏銳地意識到,他們需要把目光轉向我國了。以前他們覺得俄國是西方的最大軍事威脅,而現在他們的名單上又多了一個國家。他們猜測,未來我國對俄國的領先優勢還會進一步擴大,因為俄國的後勁不足,影響了該國軍事的發展。在蘇聯解體之後,俄國流失了大量軍工人才,工業體系差一點直接崩潰。雖然現在恢復了部分元氣,但是由於經濟長期困頓,資源投入不足,能取得的突破非常有限。
保持清醒,正確認識現狀
雖然英國智庫誇讚了我國一番,但是我國需要保持清醒,正確認識我國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不少不足,其中最大的瓶頸就是航空發動機技術。發動機是先進戰機的心臟,我國雖然一直在該領域奮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和頂尖國際水平還有一些距離。前不久,我國才從俄國購買了上百臺渦輪發動機。
這些發動機是用於米系列直升機的,不得不承認,俄國在直升機技術方面確實有一套,我國是該國直升機的超級大客戶,國內有超過五百臺俄制直升機正在服役。我國希望新購買的發動機能讓一些舊型號的直升機煥發新的生命力。總而言之,我國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