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爆發時,腳趾、腳踝、手臂、手指關節處會出現腫脹、發紅並伴有劇烈疼痛。秋水仙鹼是痛風發作時的特效止疼藥,很多「老病友」肯定對它不陌生。今天,「問上醫」就跟大家詳細講講秋水仙鹼都有哪些副作用,該如何消減。
秋水仙鹼是如何消炎止痛的?所謂的痛風就是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內沉積引起的急性滑膜炎。痛風發作時,關節液和關節滑膜中會聚集大量的白細胞來吞噬尿酸鹽,並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引起痛風性關節炎。
導致痛風的「罪魁禍首」—尿酸鹽結晶
秋水仙鹼,又名秋水仙素,是從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的一種生物鹼。它能對抗痛風引起的炎症,作用機制簡單來說就是:阻斷給免疫系統「通風報信」的酶,抑制痛風關節部位的白細胞聚集,使白細胞吞噬尿酸的作用減弱,炎症反應減輕,從而達到迅速消炎止痛的目的。
無論是急性關節炎發作之後的抗炎止痛,還是在緩解期預防關節炎發作,秋水仙鹼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秋水仙
秋水仙鹼的副作用有哪些?是藥三分毒,秋水仙鹼也不例外。它本身毒性很小,但會在體內代謝成有很強毒性的二秋水仙鹼,出現以下副作用:
(1)腹痛、腹瀉、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不適,嚴重者可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肌無力、肌酸激酶升高等肌肉神經病變。該副作用並不常見,多出現在長期服藥者及有輕度腎功能不全者身上。
(3)骨髓抑制:出現血小板減少,中性細胞下降,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有時可危及生命。
如何消減秋水仙鹼的副作用?(1)小劑量服藥:
過去,秋水仙鹼都是按照每小時0.5毫克直到疼痛緩解或出現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為止。但後來研究發現,大劑量的秋水仙鹼和小劑量的秋水仙鹼療效相當,而且小劑量服用的副作用明顯減少。因此,目前都主張副作用小但療效並沒有降低的小劑量療法:
發作時先服用1.0毫克,1小時候再服用0.5毫克,12小時候,如果有必要,再服用0.5毫克。之後每天2~3次,每次0.5克,直到疼痛症狀緩解,通常不超過2周。
(2)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秋水仙鹼很容易與其他藥物相互影響,如果你正在服用其它藥物,應再先向醫生諮詢後服用。
像克拉黴素、紅黴素、氟康唑、他汀、貝特類心腦血管藥物、降壓藥、免疫抑制劑、利尿劑、維生素B12等藥物,都不建議與秋水仙鹼同服。如果你正在服用上述藥物,可以把秋水仙鹼換成非甾體類抗炎藥(布洛芬)或靠注射糖皮質激素止疼。
此外,骨髓造血功能不全、有嚴重心臟病、腎功能不全以及胃腸道疾病者慎用。而女性患者在服藥期間以及停藥後的6個月內,需要避孕。
痛風發作時,除了吃藥,還可以試試這3招:(1)多喝水。只有喝水才能產生更多的尿液,帶走血液裡的尿酸。而且多喝水還可以預防尿路結石。痛風患者每天至少要喝2升水。
(2)抬高疼痛部位。痛風發作時,疼痛部位通常伴有水腫,可以通過抬高來減輕水腫,比如說,少下床活動,睡覺時在腳下墊一個枕頭等等。
(3)舒適的鞋襪。痛風時,關節又疼又腫,就別想著穿鞋了,實在要下床活動的話,最好穿雙舒適的拖鞋。
有什麼要說的統統留在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