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是城市的道路樞紐,是城市中人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或交通活動的空間,通常指的是大量人流、車流集散的場所。按功能分為公共活動廣場、集散廣場、交通廣場、紀念性廣場和商業廣場,兼有幾種功能的則稱綜合性廣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在人們印象中常出現的交通廣場逐漸被拆除了。交通廣場疏導著多條道路交匯所產生的不同流向的車流與人流,是一個時代的象徵產物。交通廣場多為幾條主要道路匯合的大型交叉路口,常見形式為環形交叉路口,其中心島多布置綠化或紀念物以增進城市景觀,使得交通廣場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
和平廣場位於瀋陽市和平區和平大街與新華路、民主路的相交處,始建於1932年,當時稱朝日廣場,國民黨統治時期稱崇德廣場,解放後定名為和平廣場。和平廣場的標誌性建築是東北解放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東北解放40周年設立的,位於和平廣場正中間。
幾經改造後的和平廣場為開放式圓形環島,四通八達的機動車繞環島行駛,自然分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通廣場。中央有個標誌性建築--東北解放紀念碑,碑的總高度為36.56米。紀念碑主碑高25米,設計為變形的三角形子彈,碑體均用漢白玉裝飾,主碑中心是由彭真書寫的東北解放紀念碑七個字,主碑下部三面刻有三個相連的英語字母「V」,並以40隻展翅飛翔的鴿子浮雕烘託,「V」是英文「勝利」一詞的首寫字母,鴿子是和平的象徵。
蒼松、翠柏,藍天、白雲映襯下的紀念碑,高大、雄偉、莊嚴,令人肅然起敬。和平廣場也因此,成為瀋陽市乃至東北三省人民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在瀋陽有一處地標建築,位於和平區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馬路3條道路交叉處,讓人民敬仰和自豪的一處交通廣場——中山廣場。廣場始建於1913年,當時稱中央廣場。1919年稱浪速廣場;國民黨統治時期,浪速廣場更名為中山廣場,瀋陽解放後仍沿用此名;文革時期稱紅旗廣場;1981年又恢復了中山廣場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建國後,瀋陽市政府於1956年對中山廣場進行了第一次改造,在廣場中心新建了噴水池,烘託了廣場的氣氛。1969年再次進行了大規模改造,竣工後的廣場中央矗立一尊大型玻璃鋼製作的毛澤東塑像,塑像神採奕奕、親切慈祥,揮臂指向前方。
中山廣場的周圍有很多歷史建築,同樣伴隨著人們走過百年歲月,留下許多值得記憶的故事。中山廣場四周自1910年至1945年,建有歐式、日式風格建築8座。因為金融機構多會聚於此,故中山廣場曾有瀋陽「外灘」之稱。從南至東,順時針方向分別為大和旅館(今遼寧賓館);橫濱正金銀行奉天支店(今工商銀行瀋陽中山廣場支行);偽奉天警察署(今瀋陽市公安局);日資三井大廈(今招商銀行瀋陽中山路支行);日本朝鮮銀行奉天支店(今華夏銀行中山路支行);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奉天支店(今瀋陽市總工會)以及滿鐵奉天地方事務所(今瀋陽鐵路局公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