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作家、哲學家 周國平
醫學有不可超越的界限,無論發展得如何好,都有不能攻破的疾病。19世紀以前,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細菌和病毒感染,而如今隨著人類壽命的整體延長,退化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生命的第一殺手,即因器官衰老造成的,如癌症、心血管等疾病。
在疾病譜發生變化的同時,醫患關係同樣面臨著挑戰,醫生身上的擔子更加沉重。事實上,患者的身體需要治療,心靈更需要安慰。人生病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對醫生態度非常敏感,如果沒能感受到醫生的同情心,他的心情會沮喪到極點,會覺得世界是醜惡的、人生是可悲的,而反之,就會對世界和人生產生信心。因此醫生應該用哲學方式進行思考,給予患者更多的同情與關懷。
古代的醫學是哲學,現代的醫學是科學,後現代的醫學應該是哲學和科學的統一。醫學院的醫學生應該把哲學課作為必修課,一個好醫生應該同時是一個頭腦智慧、心靈豐富的哲人。
我們總說醫學的使命是救死扶傷,但我認為醫學可以扶傷,但不能救死,也就是說能治的病要去治,治不了的病要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給予生命的關懷。這需要根據醫學的局限性來確定醫學的邊界和目的,讓醫患形成共識。
如今的許多醫患糾紛,尤其是因患者死亡造成的醫患糾紛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患方不能用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死亡。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死亡都有著迴避的態度,一旦有不可治的疾病,就因為來日不多而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情緒,甚至直接拒絕、不承認自己患有絕症,將所有希望寄於醫學,認為醫生是可以包治百病的。
除去醫患糾紛這一部分,單從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心理而言,完全依靠醫生來疏導和解決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在西方,面對死亡基本有兩種方式,一是信仰和宗教,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相信靈魂是有去處的,處在這種情景下會比較平靜,不會恐慌;二是哲學方式,一個看明白了人生道理的人,知道死亡是自然的事,會有更好的心態。而在我國,後一種方式會更簡單易行,如果大家都能形成這樣一種氛圍,不僅減輕了醫生的負擔,更讓患者和家屬在最後階段真正從恐懼中解脫出來。
轉載請註明醫師報。
關注醫師報微信: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體「醫師報」。
同時,也請您關注醫師之家中國醫師協會官方微信,微信號:CMDAWEIXIN。
歡迎訂閱醫師報:
郵發代號:1-351;
刊期:周報,48期/年,3元/份,144元/年
諮詢電話:010-5830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