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去掰玉米時,玉米地裡的芸豆在玉米秸稈上掛著,或單立、或成簇,有青芸豆、紅芸豆,顆粒飽滿,鮮鮮嫩嫩,煞是喜人。
這種「既不耽誤玉米的生長,又能收穫芸豆,一塊地裡帶來兩份收穫,真是不孬!」 同去掰玉米的妻子說:「這種玉米地裡的芸豆,既香又甜,已經成了城裡人們的搶手貨」。在農村這種「玉米+芸豆」的套種模式,已經得到了廣泛推行,它已經給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讓人們得到了實惠,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進一步拉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
玉米地裡套種越夏秋芸豆, 誠然是一種立體高效的種植模式, 但如果種植不合理, 或太密, 會嚴重影響玉米的通風, 不利於生長, 或太稀, 又影響芸豆的產量,造成了立體並不一定高效的局面。
現在科學證明,玉米間作套種芸豆,是糧食和經濟作物間作套種的一種高效種植模式,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經過多年來的生產與實踐,農民已經嘗到了玉米套種芸豆的甜頭,得到了經濟效益的回報。
在春天種玉米的同時,玉米種和芸豆種共同放到同一個窩裡,間作芸豆的間距一定要掌握好,過於密了,會影響兩者的產量,當玉米苗,晃開身子生長時,芸豆苗也會不停地生長,並纏繞在玉米秸稈上,依附著向上攀延,經過炎炎盛夏,風雨兼程的洗禮,玉米長足了身量,有少數的芸豆也開了花,結了少量的芸豆,過了秋分季節,溫度有所下降後,芸豆在涼爽的氣候中,便會不停的開花結果,有的芸豆秧會爬過玉米秸稈的頭,爭取到更多的陽光,結的芸豆能壓彎玉米秸的腰,有的還能在開過花、結過芸豆的底腳部再次開花結果,這裡的芸豆更鮮、更嫩。
這個時候玉米地裡的芸豆,正趕上畦子裡種的芸豆下市,它的到來彌補了空缺,價格也適宜,人們會把握好時機,搶佔市場,賣個好價錢,把從玉米地裡摘來的新鮮芸豆,分揀好,分別綁成若干捆,推著去趕早集,專門收購玉米地裡芸豆的菜販子,早已等候多時,挑肥揀瘦後,討價還價,講好價格後,便一次性收購,販賣到城裡。現在有條件好的,用三輪車等交通工具,直接一大早送到城裡的早市上,立刻就會圍上一些市民,他們熟悉這種芸豆,你一捆、我一捆,甚至有的買好幾捆,成了城裡人們的搶手貨,回到家中,摘芸豆做飯,不一會兒就能上了餐桌,飄出帶著玉米味的芳香。
有的則在這旅遊的黃金季節,用小紅泥爐、木柴燉芸豆,這種原始的做法,深受遊客們的喜愛,這道菜經濟又實惠,還能體驗鄉村生活,尋找童年的滋味和影子。有的則在公路兩旁,擺成地攤,將成捆的芸豆,垛成一垛垛的似小城牆,等待著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遊客,帶回自已的家鄉,讓家人也品嘗到五花肉燉芸豆的味道,它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家鄉美食,是鄉情又是鄉愁。
玉米地裡間作套種芸豆,也是扶貧路上的一項重要舉措,它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收入,還能提高綜合生產的效益,為推動新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振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