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人照護是跨專業的,(以臺灣為例)包含八個以上專業:醫師、護理人員、社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藥師、營養師、口腔衛生、呼吸治療師、輔療師、心靈撫療師等等。
2、臺灣的養老護理人員是接受專業醫護人員的督導、培訓、職業評定和業務考核的。
3、老人的需要是廣泛的:身體、心理、社會(人際關係互動),影響老人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人際關係、文化背景。老人的護理評估是整合性的周全性評估。
4、臺灣老人照護模式: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按國際標準,機構式照護比例不超過30%,家庭社區才是最佳選擇,即「在地老化」。基於此,臺灣成立了「安寧療護基金會」,設置了示範中心,推廣居家安寧和社區安寧,結合醫療資源,更有效應對老年人慢性病問題。
5、老年人健康評估的難點: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疾病、生活習慣),難以判斷;評估時間較長;老年人身體、心理、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上的個別性差異很大;保養要從中年做起,相對於心理在中年以後成熟,人體大部分功能水平在35歲左右開始全面下滑。
6、評估人員自身的能力和修養很重要,操作要點:給老人多一點評估時間獲取準確情況;給老人舒適的評估環境;與老人尤其是失智症老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和老人建立信任關係,第一個與老人接觸的人直接影響老人的評價;適當處理老人的特殊問題,了解老人反常表現背後的原因;主要照護者即家屬是照護過程中最辛苦的人,正規照護體系永遠不能替代非正規照護體系(以家屬為核心的家庭),做好老人家屬的接待溝通;提高自省能力,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
7、老人分類:三段:健康、接受醫療照護、接受醫療有後續問題,五級:健康;慢性病健康維護,疾病治療;接受復健;長期照護。
8、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同樣適用接受照護的老人,也應該應用在老人評估過程中。
9、臺灣評估做法:不論居家、社區還是機構照護,身體評估部分都會應用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和IADL(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心理評估部分,初步篩選認知障礙會應用SPMSQ(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進一步,失智症篩查會應用MMSE(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情緒評估部分應用GDS(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老年抑鬱量表)。臺灣每個市縣都設有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提供入戶評估、護理、醫療等服務。醫師、護理人員和社工在評估工作中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