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一個來印尼兩年的女企業家給我的來稿,文字不多,但很真切。也希望大家積極來稿,把在印尼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心得分享一下,讓更多的人受益,順便也可以給自己做一個軟廣告。
印尼有感
首先覺得寫下這個題目有點命題太大了,感覺像極了某某國全境遊一樣。哈哈不過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的思路天馬行空,這是我喜歡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貌似可以寫一個系列,無論能不能寫成自己先竊喜一下。
一晃來印尼已經兩年了,說長和那些老印尼沒法比,說短也不算短了,所以對印尼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可能初來印尼的人最先體會到的和最難適應的就是印尼人的慢了。記得第一次讓員工以我的名義給印尼船東協會(INSA)寫一封約見拜訪的郵件,那時候我剛到印尼一個月的樣子,我首先問她你多久可以完成,她說要三天。我當時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除了不相信我的耳朵,還有點懷疑我的英語水平了。她也被我的樣子嚇壞了,不知道什麼事情惹了我,也瞪著疑問的眼睛看著我。我說你儘快吧,發給客戶的時候別忘了抄送給我。果然是第三天的下午我看到了她轉發過來的郵件,感嘆他們做事情很慢的同時,又讓他們的細緻驚豔了一下。那個郵件非常漂亮,作為附件發送的郵件做的像正式的請柬,還把我的籤字做成電子版的,在一開始辦公設備不全的情況下確實費了一番周折。對於這三天時間總算有了點兒安慰。秘書後來解釋因為INSA雖然只是協會,但是他們隸屬於交通部,代表印尼船東和外國政府以及外國船東進行磋商,並且她還有其他我布置的工作要做,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還好後面一切進展順利,我們也成功地跟INSA對接,他們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
然後以此類推,以後要去拜訪客戶的時候,都是要先發郵件,當然後邊的郵件就不再用三天時間了。然後打電話,詢問具體的見面時間地點。插一句,如果你不打電話催,好多時候都不知道郵件何時被回復。所以我們約見客戶都用這種郵件+電話+每天催促的方式有序進行的。然後就是準備好需要的材料,最後到了約定的時間正裝出發。那種在國內咱們跟客戶想來就來說走就走的拜訪還是很有難度的,只能踏踏實實按照當地人的習慣來。所以我在數次碰壁之後,終於收起了自己的那顆悸動的心,入鄉隨俗了。
說到慢還必須提一提我的老本行:船舶行業。就說新造船吧,通常在中國兩年左右可以造好的船在印尼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有些可能時間更長。當然他們也有具體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就我們這個行業裡曾經50人次來印尼考察,我帶他們跑了雅加達、泗水、望加錫、棉蘭等地的造船廠之後,大家一致感覺印尼的造船業整體水平落後中國15到20年的樣子。大部分印尼船廠沒有分段,這是造成它速度慢的最重要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不重視設計,圖紙不全,這樣不光是速度慢,而且造成了材料的浪費。還有就是印尼的船舶配套工廠太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產品都需要進口,這樣無疑拉長了供貨時間並且增加了成本。
在印尼做船舶行業的人都知道印尼有一項基本國策,就是「國船國造」。意思是所有印尼政府需要的船,只要當地的船廠可以製造出來,就必須在國內解決,堅決不能開國際標。說到這裡還真有點同情印尼各個政府部門了,比如經常需要新造船的PERTAMINA(國油公司)、交通部等部門,船廠選擇範圍就是那幾家,合同該籤的也都籤了,錢該付的也都付了,所有該安排的也都安排了,就是船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不過話說回來,正是由於印尼的一些船廠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才有了合作空間,才有了中國船廠的表演舞臺。
在工作當中所有帶感情色彩的情緒都要被收起來,剩下的就是團結一致,優勢互補,一起努力提高船廠的修造船水平。我們也從印尼同行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們工作認真,態度始終平和,活做得細緻、漂亮。就連我的急脾氣在印尼的這種環境裡,好多時候因為找不到著力點,也都被治癒了,好多時候變得更加守規矩,更加有耐心了。
總之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印尼這片沒有太多汙染的美麗國度,都能真心地了解印尼,並且在充分尊重當地宗教、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的同時,把中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進來,這樣一帶一路才能真正的生根開花結果。
寫到這裡這篇文章的標題有了:淺談印尼的慢。如果大家還想看到更多的精彩文章請給公眾號《老杜在印尼》點讚,如果有任何修造船的需要也可以聯繫我。我的微信號:XIEBOYUNZ,下面是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