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被譽為「當代課程理論之父」。經過八年研究,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被譽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是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
1.四個階段
泰勒認為,課程的編制包括四個階段: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其次,根據目標來選擇課程內容;再次,根據目標來組織課程內容;最後,依據既定目標評價教學結果。泰勒原理的實質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目標模式」。
2.四個基本問題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把課程理論歸結為四個最基本的問題,即要從事課程編制活動的話,就必須回答這些問題:
(1)學校應努力達到哪些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3)這些教育經驗應如何有效地組織起來?
(4)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3.三方面因素
泰勒對如何研究這些問題提供了方法和程序,即如果要對教育目標做出明智的選擇,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1)學科的邏輯;(2)學生的心理發展邏輯;(3)社會的要求。
4.目標模式的優點
(1)注重目標、效率和行為控制,強調通過控制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來促進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是一種有條理的、系統的課程設計過程;
(2)把評價融入課程設計過程,提供了可用於修改課程計劃的反饋方式;
(3)結構緊湊,邏輯脈絡簡潔清晰,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師生有據可依,課程設計容易實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4)把評價關注的焦點從學生身上轉向整個課程方案,是一種突破。
5.目標模式的局限
(1)目標模式強調課程目標的預先計劃,使其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和確定性,強調了教學過程的可控性、可預期性方面,卻忽略了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調整;
(2)忽略了在一定情況下點滴改進的必要性;
(3)降低了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對各種現象進行處理和解釋的自主性;
(4)課程目標都是以顯性行為來界定。理解力、鑑賞力、人的情感、態度等一些能完滿轉化成可測量的和可清楚地被觀察到的行為的目標就會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