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為什麼要做三焦?三焦不通,頸椎病、高血壓、體寒、腰酸、腎虛、氣血虛都來了!

2021-02-22 奕道艾灸刮痧拔罐

正如《黃帝內經》裡所說:「秋冬養陰。」 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面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

俗話說「五臟六腑」,除了心、肝、脾、肺、腎「五臟」,還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五腑」,剩下的一個腑即是三焦——人體的胸腔和腹腔。三焦分別為上焦、中焦、下焦,中醫認為,三焦和其他臟腑一樣是具有綜合功能的器官,由於其與五臟無表裡配合關係,而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故有「孤腑」之稱。

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

經現代醫學研究,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是一個統管全身的大系統,通過氣血、經絡、體液密切相連,形成一個大循環。

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三焦不通 百病纏身

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1、上焦不通

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溼骨病、頸椎病等。

2、中焦不通

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後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症狀。

3、下焦不通

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

打通三焦,調理百病!

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係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

4個方法調理三焦經

三焦經的合適按摩時間是亥時(21:00-23:00),此時宜心平氣和、入睡、調理三焦經;忌熬夜、生氣、飲茶。

1.多吃麵食

飲食,建議多吃麵食。另外,可食用萊菔子、山楂、燕麥、小米、蕎麥、萊菔子等健脾養胃的草本成分,幫助促進消解中焦食積,貫通上中下三焦,維持氣血和暢。

2.做養生操

健康養生操中的第一式,「雙手託天舒筋骨」,源於健身氣功八段錦中的「雙手託天理三焦」,常做這一動作,有助於調理三焦。

3.拍打三焦經

敲打三焦經,氣順百病消。入睡前是敲打三焦經的好時機。

取立位或坐位,右臂伸向左側,使右手正好處於左側腰部上下,然後用左手手掌,從右臂肩膀開始,沿右臂外側三焦經的循行部位從上往下拍打,直至手腕部位。

4.艾灸調理三焦

打通三焦經簡單的方法,就是艾灸,沿著三焦經從上往下艾灸,從右邊肩膀開始,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艾灸。

另外可以針對性艾灸以下穴位,

關衝:關衝是三焦經這個「出氣筒」放氣的地方,既能排濁氣,還能去火、改善咽喉炎;

陽池:一揉陽池穴,身上的陽氣就會被激發出來,體內的陽氣也會運轉起來;

外關:有助於清熱解表,主治感冒頭痛、頸椎病、落枕。

三焦通則臟腑通,打通了三焦就貫通起來了,氣血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快點在家做起來吧!

            掃描二維碼

更多中醫養生調理視頻及文章觀看

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註冊成為祖運堂線上會員,可以學習線上課程

相關焦點

  • 冬季老年人頭暈不一定是高血壓!用兩個方法止暈,簡單效果好
    進入冬季,不少老年人出現了頭暈問題,頭暈是怎麼回事?有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今天就來介紹冬季對抗頭暈。頭暈是怎麼回事?高血壓、心腦血管、頸椎病、肺病等多種疾病均能引起頭暈,但不少老年人總是先入為主認為頭暈就是血壓高了,可吃了降壓藥後,依然頭暈。
  • 脾太虛,吃啥都不長肉可以試試吃豬油!順帶還可以補腎、利溼、通三焦
    豬油其實不僅是簡單的動物油,它還是一味良藥,是可以幫我們補脾養胃,治溼疹,補腎補虛的良藥。門診上很多小朋友來看病,都是因為脾虛,怎麼吃都吃不胖。豬油,味甘,入脾,《千金要方》記錄到,豬油可「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對於那些怎麼吃都吃不胖的千年瘦子更是適用,只需要用豬板油炒菜就行。
  • 健康觀念:體溼與體寒的區別在哪,看完就懂了
    👉很多人都覺得體溼和體寒是相同的內容,但實際上從中醫角度來說,這兩者並不相同。溼氣存於體內多表現為身體困重,精神疲乏,頭昏發蒙等。而體寒是身體內有寒氣,包括脾胃虛寒或者肝腎陽虛,以身體怕冷為主要表現。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溼,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溼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 手熱多見陰虛有火,手幹往往氣血不暢
    這可能是脾肺虛、氣血弱、三焦經絡不通暢的表現。中醫認為,脾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運化失常,導致身體末梢血液循環不暢,抗寒能力差。要改善這種症狀,平時應多吃些性質溫熱、具有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羊肉、豬肚、紅棗、桂圓、糯米等。推薦一款生薑大棗湯,具有滋脾生津、益氣和中的功效,對改善手腳冰涼很有效。此外,要加強鍛鍊,避免久坐或久站;睡前用熱水泡腳等。
  • 冬季進補,記得要多喝此湯,簡單煮一煮,氣血雙補,早食早受益
    現在進入冬天,天氣一天比一天要寒冷,天氣原因容易導致體寒,身體非常虛弱,手腳非常容易著涼,很多人以為補血吃阿膠
  • 體寒最怕它,每天一碗,驅寒暖身,活絡氣血,手腳再也不冰涼
    、銀耳以及紅棗等食材烹煮而成,特別適合畏寒體質,因為食材裡的生薑有驅寒作用,能很好的帶動全身的氣血運行,將寒氣驅逐體外,如果你用過凍瘡膏,你會發現裡面也會含有生薑的成分;而食材裡的紅糖也有明顯的活絡氣血作用,所以體寒者要常喝它,每天來一碗,胃舒服了,手腳也暖和了。
  • 三焦俞:調三焦、利水強腰(視頻)
    【位置】三焦俞穴位於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
  • 冬季總是手腳冰涼、渾身發冷?4招讓你「暖起來」!
    很多人一到冬天,不管穿的有多厚,永遠都覺得手腳冰涼,渾身發冷,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經常性的手腳冰涼該如何解決?一起來看看!從中醫來看,手腳冰涼是一種閉證,所謂「閉」則不通,外感寒邪致肝脈受寒、氣血不足,不能營養四肢。或人體陽氣不足,不能溫陽制約陰寒。所以,改善冬季手腳冰涼的症狀,需要氣血充盈,陽氣充足,才能溫養身體四肢,讓人「暖起來」!
  • 冬季溫陽散寒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食療是養生的重要方法,因此陽虛之人,要重視食療,在冬天的時候,經常吃一些溫補陽氣的食物,時時補些陽氣。
  • 體寒的女人喝什麼茶好 冬季暖身的6種茶
    作用: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瘀、滋補肝腎,女人冬季常身,暖身散寒的效果是很好的。作用:紅茶非常適合冬季喝,可以生津清熱、解毒利尿、養胃護胃、舒張血管、提神抗疲勞等等。常年體寒怎麼辦?造成體寒5個原因,2個常被忽略,體寒吃什麼調理簡單辨別自己是不是體寒!你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體寒?你的身體為什麼那麼「寒」?
  • 冬季「氣化不利」家禽辯證與健康
    它是指因外感六淫或內部管理、飼餵、應激等使家禽氣化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而導致氣血津液的代謝失常。為什麼本次分享的題目是冬季「氣化不利」,而不是其他季節呢?     因為「氣化不利」通常是有陽虛引起的水液代謝障礙,冬季寒冷極易造成陽氣不足,氣化不利的現象。所以本次分享的是冬季,但是其他季節同樣會有。
  • 健康大智慧養生社群第七十五期:給你冬季第一滋補法
    為什麼膏滋千百年來依舊盛行不衰?
  • 冬季吃人參,來年不感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曾經說過,「人參善治男女一切虛症。」在此推薦大家使用人參來預防感冒,因為人參能補益元氣、中氣、宗氣、臟腑之氣、心氣、肺氣、肝氣、脾氣、胃氣、腎氣等大多數人體之氣。另外,人參還有氣血雙補功效,對新陳代謝功能、內分泌功能、生血生精功能、血液流通功能等均具有增強作用。
  • 多年道醫名方,冬季第一補!常喝它關節不痛,氣血兩旺!
    每天都有分享。對於關節炎患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溼科關彤副教授建議通過食療來調理,最值得推薦的驅寒補氣血經典名方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患者長時間患病,久病必虛,因此在後期大多數患者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表現,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補益氣血、肝腎的食療方,如當歸羊肉湯。取自《金匱要略》,是一道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醫名方,由漢代醫聖張仲景創製,驅寒補血,效、味俱佳。這也是中醫風溼科醫師常常推薦給這類病人的食療方。
  • 冬令為什麼要進補?
    冬令進補 是中醫用來調養虛弱體質者的方法,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為何特別要在冬天進補呢
  • 高血壓驗方:牡丹降壓丸
    【方藥解釋】腎氣丸治證為腎陽虛,命門之火有所不足,腰痛腿軟,兼下半身欠溫,少腹拘急,俱為腎陽不足,不能溫養下焦;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由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痰飲、腳氣均由腎陽虛不能蒸津化液,上泛則為痰飲,水溼下積則為腳氣;消渴,為腎中陰陽俱虛而成下消之證;轉胞亦由腎氣不足,水聚不化所致。故本證治法,是以溫補腎陽為主。
  • 科普知識:跑步為什麼會腰酸呢?
    天氣逐漸涼快了起來,有不少同學為了冬天脂肪不堆積,開始了一場與秋日馬路的battle,恨不得每天跑步把地磚都磨平。
  • 寒冷的冬季,肝腎兩虛的人會怎樣?
    耳鳴眼花——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精血不足,耳目均得不到濡養;腰酸腿軟乏力
  • 醫生:人為什麼會得高血壓,是怎麼來的?高血壓患者最怕什麼?
    高血壓病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目前我國患高血壓病的人數已超過2.7億人,每4個成年人就有一個高血壓患者,你是否會發出疑問:「高血壓病到底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