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智慧養生社群第七十五期:給你冬季第一滋補法

2021-03-04 吉人智慧健康



為什麼膏滋千百年來依舊盛行不衰?

丸、散、膏、丹、酒、露、湯、錠

憑什麼冬季進補以膏滋為最佳?


中醫中藥物的劑型分為八種:

丸、散、膏、丹、酒、露、湯、錠。

「膏」不同於阿膠糕、固元膏。傳統膏方工藝複雜,八道繁雜工藝,蜜煉,最後才能得到如黑金透亮,如瓊漿稠厚的膏滋。

那麼膏滋也是在複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不同體質、不同疾病、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的不同處方。

「一勺膏滋,十碗藥」

它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作用的成藥,那麼像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胃痛、婦女月經不調、更年期症候群、腎精虧虛、腰腿痛、各種手術後氣血未復、產後、放化療後或大病後氣血不足,包括現代社會的「亞健康」人群等,均可以膏方調治。

男人:補腎益氣,強身健體

女人:氣血充盈,面若桃花

老人: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膏方可以補虛扶弱、抗衰延年、防病治病。

★老年人

症狀:頭昏眼花、耳聾耳鳴、鬚髮蒼白、腰酸腿軟、氣短乏力、健忘失眠等虛弱症狀。

功效:調補氣血陰陽之不足,改善臟腑經絡之失衡。

推薦膏方:長生神芝膏、十全大補膏、八仙膏、黨參膏。

常用中藥:黃芪、刺五加、靈芝、枸杞子、人參、熟地、白朮、茯苓。

★女性

症狀:35歲左右出現衰老現象,直至49歲進入更年期,面容暗黃。

功效: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延緩衰老、美容。

推薦膏方:桑葚膏、兩儀膏、玉靈膏、雙龍補膏。

常用中藥:黨參、黃芪、人參、白朮、大棗、山藥、阿膠。

★男性

症狀:身體逐漸衰老,腎氣漸漸衰竭,生殖功能和性功能也逐漸衰退。

功效:調補腎陰腎陽,補益腎氣。

常用中藥:鹿茸、山藥、淫羊藿、杜仲、肉蓯蓉、菟絲子、冬蟲夏草、芡實。

本期所提供方劑或方法

用法用量請針對自己的體質適時調整

使用方法請諮詢群主

或者直接在本公眾平臺留言諮詢

請勿自行隨意用藥,請在專業指導下操作或用藥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你的一種態度,決定了你自己、父母、愛人、孩子的健康狀態。

關注我,就是一種態度!

相關焦點

  • 「飲食」冬季健康滋補養生湯 董晶
    冬季天氣寒冷,溫度較低,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候,不論男女老少,冬季都要注意養生,健康飲食。今天給大家推薦三道簡單易學的冬季養生湯。第一,雪梨中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E,可以促進胃腸道的消化功能。第二,雪梨中富含鉀、鎂、鈣、磷等微量元素,有助於補充體內的微量元素,可以維持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
  • 3大養生湯最適合冬季滋補
    冬季養生湯製作起來並不麻煩,南方人一般比較喜歡煲湯
  • 廚壹堂B7ZK | 蟲草花烏雞湯,冬季滋補養生的絕佳選擇!
    吹起了風,下起了雪,唯有美食每日溫暖著你的身心。冬天是滋補的好時候,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季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並且因為冬季天冷,多吃些溫補之物,不容易上火,同時也要注意保暖。
  • 【冬季進補】 補陰才是關鍵
    滋補滋過了頭,就滋出一身肥肉啦!冬季進補的正確打開方式,補陰才是關鍵!  冬季來臨,氣溫下降,人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就愈發覺得應該增加飲食攝入,補充消耗的熱量。雞鴨魚肉來者不拒,這樣盲目貼膘,攝入過多能量,多餘的能量會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堆積,使人發胖。誰也不想在來年春天,發現自己胖了一圈。因此,冬季進補一定要適度,不宜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 健康有約:請收下,冬季的第一杯養生茶飲
    在這個冬季裡,天氣乾燥,寒風凜冽,還不時感覺咽喉幹癢。怕打針?又嫌吃藥苦?那麼,不妨來試試養生茶飲吧!驅寒保暖的同時,還可以滋補養生、美容養顏,一舉多得,豈不美哉!養生茶飲,是以茶為主要原料,根據時令或體質等特殊因素,配合不同食材或藥材製作的茶飲品,以飲茶的方式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那麼,哪一款養生茶飲是最適合我們的?不同的茶飲我們又如何去衝泡呢?讓我們一起來「找茶」吧。
  • 【健康】冬季養生保健小常識
    另外,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好發季節,因此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四、適度進補:  在民眾的觀念裡,寒冷的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中醫對人體的調節滋補十分講究,根據天人相應,時髒對應的理論,冬季屬腎,腎主髒精而為生命之元,故冬月為四季進補的最佳季節。
  • 冬季滋補養生必不可少的3款蘿蔔食譜
    食與家冬季是養生最好的季節,人體的所有器官在冬季都處於一個滋養的階段,飲食就尤為的重要
  • 【冬季滋補】雞湯抗感冒 冬季不得不喝的4大養生湯
    寒冷的冬季,不得不喝幾道暖身驅寒湯品,湯品的種類不同,功效也各異,一些湯不進能禦寒還有抗衰老養氣血甚至抗感冒的功效。
  • 冬季養生:滋補腎陰之佛慈六味地黃丸
    冬季是進補的好時節,中醫認為,冬季進補可適當選用中藥進補,進補中藥種類繁多,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滋補腎陰之佛慈六味地黃丸。歷代醫家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為主。從藥方組成來看,它可以達到三陰同補,即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的效果。如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通過補肝來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藥能健脾益腎,通過健脾來補後天之本腎。由此可見,六味地黃丸只適用於陰虛,而不適用於陽虛。腎陰虛的典型症狀是潮熱、盜汗、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幹,此外還有遺精、夢遺、早洩等。
  • 它是冬季「第一黃金果」,這樣吃通便潤肺還防癌!高血糖也能放心吃!別還傻傻不知道……
    冬季氣虛肺熱、血液粘稠,中老年人抵抗力差,容易感冒、便秘、感染呼吸道疾病等,患心腦血管疾病也大大增加。此時不適合盲目進補,否則身體不僅不能吸收,還會有反作用。應當首先祛除體內頑疾,再滋補才是有效的。利用好我們日常的食物,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冬季「黃金果」,味甜溫和,治頑疾的同時又滋補,是我國首批藥食兩用的材料。它就是羅漢果,還被譽為「神仙果」和「東方神果」,這主要歸功於它的3大功效:1、止咳祛痰羅漢果為大眾所知,是因為它能止咳祛痰。
  • 自製冬季滋補膏——複方桑葚膏
    「冬季進補,來年打虎」。時值冬季,正是做膏、飲用膏方的季節,食用滋補膏是人們在冬季進行補養的一種方法。中醫認為,冬季應補腎,桑葚膏補血滋陰、生津潤腸、烏髮明目,可用於肝腎精血虧損引起的身體消瘦、腰膝酸軟、盜汗、心悸失眠、頭暈眼花、鬚髮早白、口渴咽乾等症。桑葚膏製作簡單又經濟實惠。現介紹筆者曾製作的複方桑葚膏的方法。幹桑葚250克,枸杞100克,龍眼肉80克。
  • 冬季養生滋補湯擇錄
    在冬季裡可以有很多種養生湯,而每一種的作用都不大相同。那麼,又有哪些湯可以在冬天起到滋補作用呢?下面來看看:材料:紅棗15-20粒、桂圓20粒、新鮮蓮子20顆、新鮮百合兩個、枸杞一小堆做法:1)所有材料用清水泡發;2)裝入鍋裡,加入水;3)小火煲25分鐘即可。
  • 冬季多吃素三寶,營養又健康!
    夢想點亮智慧,夢想傳遞正能量,
  • 冬季滋補選石斛,但是石斛你真的會吃嗎?
    現代人對養生概念越來越重視,作為健康佳品石斛想必無人不知。在諸多種類的石斛中,霍山石斛是藥用石斛中的極品,現代人稱它為「健康軟黃金」。當下,人們對中藥材尤其是傳統稀缺名貴滋補藥材的食用尚處在傳統的「煲、煮、燉、泡」等原始方式,這樣的吃法卻未必是最合理有效的。 被列入「中華九大仙草」且排在首位的霍山石斛,它的吃法經歷了怎麼樣的變遷呢?霍山石斛「入丸散」是較早出現的一種食用方法。曹魏時期神醫華佗的藥方「華佗雲母丸」採用五十三味藥材,而霍山石斛就這些藥材當中的一種。
  • 冬季養生,推薦5款茶,或能增強肝功能,為健康保駕護航
    而肝臟作為重要的一個排毒代謝器官,同時也可以幫助為身體儲存肝糖源,製造膽汁,維持人體正常的功能運轉,所以在冬季,也要注重養護好肝臟的健康。對於一些注重養生的人群來說,小編為你推薦以下幾款養肝茶,堅持喝點,或許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冬季養生,推薦5款茶,或能增強肝功能,為健康保駕護航柚子皮茶。
  • 冬季進補怎麼吃?這些誤區別中招!正確調養,打好健康基礎
    【第一題】冬季應該著重預防哪些疾病?因為寒冷會刺激交感神經,體內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導致血壓升高,血小板聚集,更易形成血栓;二是由於為了驅寒,人們會吃較多的油膩、滋補的食品,進食過多,運動又少,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 冬季養生番鴨煲—滋補番鴨湯
    就是說,當歸如春季之生發,川芎如夏季之長(有生長之意)養,白芍如秋季之收斂,熟地如冬季之固藏,四味藥恰好對應一年四季,化生萬物,故名為「四物湯」。介紹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很想品嘗一下吧想要品嘗滋補番鴨湯,歡迎大家來徽屯鳥家宴哦!地址:阜南縣六裡一區西門徽屯鳥家宴訂餐電話:0558-6781688
  • ​濃湯滋補,濃香美酒
    今天將為大家推薦幾道冬日暖湯,溫暖你的胃。蟲草花雞腿燉湯有益腎陽、補肺陰、補脾益胃的功效。此外還能養顏潤膚。豬腳中富含膠原蛋白,不但可以補充肌膚水分、美容養顏,還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是健康滋補佳品。被五糧美酒醃製過的豬腳與冬瓜薏米一起燉煮,軟嫩口感遇上佳釀的濃香,肉美湯鮮,滋補健脾胃。
  • 冬季女人要滋補,我從不用阿膠,用它代替,滋潤好喝,價格太實惠
    天氣越來越乾冷了,冬季裡,女人氣虛的弊端會越加明顯,皮膚粗糙,手腳冰涼。真正聰明的女人,冬季更要好好的養護自己,皮膚嫩,衰老慢,臉色紅潤顯年輕,老公看著舒服,出門和姐妹聚會都倍有面兒。想要要補,很多人頭一個想起來的肯定是阿膠燕窩,這兩樣食材貴不說,熬煮起來還特別麻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