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上午11:30,諾貝爾基金會於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日本的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自體吞噬(autophagy)領域中的卓越成就。
細胞自噬除了能夠分解細胞內的老化物質及有害物質,維持身體健康外,不少有冬眠習性的哺乳類還會利用這一現象,讓細胞內的物質再利用以維持生命。Ohsumi博士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度初,在酵母細胞中成功地用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內的自噬過程,鑑定出關鍵基因及其編碼蛋白功能。
Yoshinori Ohsumi主要工作
Autophagy(自噬)詞源來自於希臘語,字面意思是自吃。在二十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溶酶體,其能夠降解細胞組分;60年代形成autophagy的定義,被用來形容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現象--特定條件下,細胞會降解掉其內部的蛋白、細胞膜或細胞器;並且觀察到用來轉運的被降解組分的囊泡,並命名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如下圖)。
(自噬體)
(自噬過程)
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Yoshinori Ohsumi博士利用酵母細胞鑑別出自噬現象的機制,並鑑別出自噬過程中的關鍵基因(下圖所示)。
(酵母細胞中的自噬過程,及其中的關鍵基因)
在隨後的研究中,Yoshinori Ohsumi博士探索了他們鑑定出來的基因編碼蛋白的功能;描述出一系列蛋白或者蛋白複合物在自噬體激活和形成的不同階段起到的不同調節作用。
(自噬基因編碼蛋白功能研究)
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簡介
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福岡。
1974年於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從事化學研究;但Ohsumi博士認為化學領域機會已經太少,遂轉向分子生物學研究,卻因為畢業論文沒有新意而未能找到合適工作。
直到其導師推薦Ohsumi博士到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士後(1974年至1977年),研究領域為小鼠體外受精;返回日本後,Ohsumi博士就職於東京大學,並轉向利用酵母細胞進行的生物學研究。
Ohsumi博士於1988年被聘為副教授並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室,在這期間專注於自噬機制探索,並獲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後來,Ohsumi博士受聘於岡崎的國立研究院做基礎生物學研究;2009年起受聘為東京理工大學(Tokyo Institue of Technology,亦有翻譯為東京工業大學)教授。
在接受Journal of Cell Biology (細胞生物學雜誌)採訪時,Ohsumi博士坦言:「我在事業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挫折。」
本期編輯:Henry; 圖片來自於網絡;
資料來源:
MLA style: "The 2016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Press Release".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4. Web. 3 Oct 2016.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6/press.html>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6/press.html
恆祥諮詢,來自美國的問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