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英國科學家Robert G. Edwards,因「在試管受精技術方面的發展」而被授予該獎項。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0月3日揭曉,美國、法國三位科學家因在免疫學方面的發現獲獎。其中一半的獎金歸於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獲獎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發現」;另一半獎金歸於Ralph M. Steinman,獲獎理由是「發現樹枝狀細胞及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他們發現了免疫系統激活的關鍵原理,從而徹底革新了我們對免疫系統的認識。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2012年10月8日揭曉,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據點iPS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長山中伸彌、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戈登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獎。
2013年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思曼、蘭迪·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託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
2014年10月6日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 和邁-布裡特·莫澤(May-Britt Moser)以及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構建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GPS細胞。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和愛爾蘭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獲得,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的獲獎理由是「有關蛔蟲寄生蟲感染新療法的發現」。其中,屠呦呦獨享一半獎金,愛爾蘭和日本科學家分享另外一半獎金。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0月3日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2017年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揭曉,美國科學家傑弗裡C ·霍爾 (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麥可W·揚(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為「獎勵他們在有關生物鐘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
2018年10月1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2019年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可用性」。
今年的諾獎花落誰家?轉化醫學網與你一同期待!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FTsQEAFwaYLjSyQhQcSK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