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足內踝後方和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作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是補腎第一大穴,而且,如果拿太溪穴和足三裡相比較,足三裡補後天之本,而太溪則補我們的先天之本。艾灸按摩太溪穴既能補腎陰,又能補腎陽。
太衝穴是肝經上的原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作為原穴,是養肝第一穴,可以滋肝陰,也可以抑肝陽。
位於足內側緣,第1 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是脾經的原穴。也就是說,補脾第一大穴,常常按摩艾灸,就可以補益脾胃,治療脾胃虛弱。
三瀉的穴位,都是對應腎經;肝經;和脾經的滎穴,滎穴,我在這裡解釋一下,《難經》中說「滎主身熱」,意思就是,滎穴是對應經脈來瀉熱祛火的出口,慢慢理解吧
位於內踝前直下一寸,是足少陰腎經的滎穴。經常按摩刺激此穴,能夠通絡止痛、滋陰降火,尤其是降腎之虛火。
位於足背側,當第1、2趾間, 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屬足厥陰肝經的滎穴,清瀉肝火力強,配合太衝穴用,效果好。
位於足趾第1 蹠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為足太陰脾經滎穴,可以健脾和胃、清熱利溼。
以上六個穴位,我們平時可以經常通過按摩的方法,來調理,比如六味地黃丸就是適用於腎陰虧損的患者,有潮熱盜汗、遺精、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那我們也可以通過這6個三個補益肝脾腎的原穴,和三個肝脾腎的滎穴的調理,達到異曲同工之妙處。
都說「是藥三分毒」,穴位則不同,穴位具有安全,方便、良性、雙向調節的優點。今天學習了6大穴位等同於六味地黃丸後,一定用在自己身上一輩子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