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妙方:加減六味地黃湯!

2021-02-12 本草方

在各種文獻報導中,六味地黃丸治療的病症涉及130多種,可用於小兒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慢性腎炎等的治療。

後世的人,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減,以針對性治病。比如麥味地黃丸,加了麥冬和北五味子這兩味滋肺藥,著重補肺腎。主治虛煩勞熱,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加桂枝和附子這兩味溫補腎陽藥,就是金匱腎氣丸,可「益火之源,引火歸元」,治療早洩、前列腺增生等屬腎陽虛症。

而這個《華佗神方治百病》一書記載的加減六味地黃湯,將六味地黃湯丸的六味藥:

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四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一兩約等於15.6克),在份量上作了減法,然後又加上了雞血藤、川芎、莪朮、天門冬四味藥,可治什麼病症呢?

先來看其用量:

熟地30克,雞血藤30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川芎20克,莪朮20克,牡丹皮15克,天門冬15克。

方中,熟地黃養陰血、填腎精,與活血舒筋的雞血藤共同構成主藥。

治心腹疼痛的莪朮,與活血行氣的川芎構成臣藥。

主治陰虛發熱的天門冬,與清熱活血,退虛熱的牡丹皮構成佐藥。

再以山茱萸、山藥,補肝脾,益精血,

茯苓和澤瀉,利水消腫,洩熱降濁。為使藥。

本方滋陰補腎,活血消積的功效便達成了,主治晚期胃癌,證屬肝腎陰虛者。

肝腎陰虛,以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眼乾眼花等為表現。

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實例驗證:虛火內炎者,加黃柏、知母、墨旱蓮;口乾口渴甚者,加蘆根、天花粉、玄參;腰膝疼痛者,加龜甲、鱉甲、女貞子、黃精。

以此方治療IV期胃癌35例,症狀消失或緩解達80%;生活質量提高,0.5、1、2、3年生存率分別達到91.4%、85.7%、48.6%、22.8%。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聯盟講壇:經典名方六味地黃湯的系統研究
    聯盟講壇:經典名方六味地黃湯的系統研究——從現代藥理學和化學研究到新藥開發闡明中藥複方的作用機理和物質基礎是中藥現代研究的關鍵環節,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難度最大和最具挑戰性的研究領域之一六味地黃湯中醫理論和組方特色顯著,是中醫「滋補腎陰」的經典代表名方,從古至今廣為應用,臨床價值大,藥理作用廣泛。
  • 一個妙方:滋燥養榮湯
    明代孫一奎所撰醫書《赤水玄珠》,內有一方:滋燥養榮湯。治肌膚起皴成折,筋燥爪幹。或大便因風燥秘結。很有本事。均可採用滋燥養榮湯加減治療。滋燥養榮湯組成:當歸(酒洗)6克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藥 秦艽 黃芩各4.5克 防風3克 甘草1.5克共八味藥,各司其職。當歸是潤燥養血聖藥,血行風自滅。是潤燥大BOSS。生地熟地,一清熱涼血,一溫補填精。兩者相遇,可清補養身,共同滋腎。
  • 知識:六味地黃丸功效大全
    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代表方劑,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共六味藥www.jzfsx.com組成。傳統上應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而出現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遺精、手足心熱等症。近年來,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六味地黃丸還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 一個妙方:生地熟地龍骨湯
    材料:生地60克、熟地20克、龍骨適量、蜜棗2顆、生薑1片此湯不僅可細緻毛孔,清痘,還可清熱解毒、補血。為什麼有此功效?先要看生地和熟地的由來。地黃是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這個根部就是藥材。鮮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就成了生地黃,再經過泡製,就成了熟地黃。孫思邈的九蒸九曬工藝,就是泡製的「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飴」的熟地黃。生地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 婦科雜病方藥心得:滋陰消斑湯
    根據我們臨床觀察,此病多見於中老年婦女,在臨床所常見者,大多陰虛火旺夾有血瘀,或有時夾有痰溼者,治療上,故當以滋陰降火為主,再兼用活血化瘀之品,所以我們組成滋陰化斑湯。以往凡見有面部黃褐斑者,均用六味地黃丸服之,或者有時亦可服知柏地黃丸,但是必須注意兩點,一點是脾胃虛弱,腹脹便溏者,六味地黃丸尤其是知柏地黃丸均不可服,亦包括我們所用的滋陰化斑湯,在脾胃薄弱,大便溏洩,或胃寒者,不能服;第二點是患者經行期間,一般亦不宜服,特別經行量較少,或伴腹痛者,更應忌服
  • 綠色穴位療法: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實用)
    我們的身體上有很多的穴位,而這些穴位分布在我們全身的個部位,平常我們也知道通過按摩穴位來緩解身體的一些疼痛,常按摩可以起到養生保健,強身祛病的目的,功效勝似吃中藥,而且按摩穴位簡單易行,下面小翠就來和大家分享比吃中藥更管用的穴位——1、六味地黃丸
  • 婦科雜病方藥聯合用肽心得:滋陰消斑湯+小分子活性肽
    根據我們臨床觀察,此病多見於中老年婦女,在臨床所常見者,大多陰虛火旺夾有血瘀,或有時夾有痰溼者,治療上,故當以滋陰降火為主,再兼用活血化瘀之品,所以我們組成滋陰化斑湯。以往凡見有面部黃褐斑者,均用六味地黃丸服之,或者有時亦可服知柏地黃丸,但是必須注意兩點,一點是脾胃虛弱,腹脹便溏者,六味地黃丸尤其是知柏地黃丸均不可服,亦包括我們所用的滋陰化斑湯,在脾胃薄弱,大便溏洩,或胃寒者,不能服;第二點是患者經行期間,一般亦不宜服,特別經行量較少,或伴腹痛者,更應忌服
  • 一個妙方:小烏沉湯
    小烏沉湯來源於宋朝《和劑局方》,組成:烏藥(去心)500克,甘草(炒)50克,香附子(去皮毛,焙乾)1000克。製法,將全部藥搗為細末。每服10克,入鹽少許,或不放鹽,開水衝服。正合小烏沉湯對應之症。三味藥共同起效,可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一個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一個妙方:五物人參湯!
    五物人參湯,出自明代魯伯嗣所著《嬰童百問》。是為「小兒流行病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咳嗽,心腹脹妨」打造的方子。一個問題:五物人參湯如何服用?上藥水煎,分一到二次服完。多一點分享:方中人參補肺脾元氣,正有扶助正氣之用,「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流行病的傳播,得有傳播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易感人群,通常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
  • 一個良方:養筋湯
    《辨證錄》養筋湯看不下去了,直接改寫劇本。內容如下:白芍30克 熟地30克 麥冬30克 炒棗仁9克 巴戟天9克可謂本年度精煉短小,卻意味深長,評分超高的好劇。下筆便抓住觀眾心。白芍歸屬肝經 ,是治療筋骨病的良藥。在著名的治腿抽筋的芍藥甘草湯,它就曾大放異彩。既能養血斂陰,滋潤筋脈,又可柔肝緩急止痛,調肝和血。
  • 滋陰補腎六味地黃丸,醫生提醒:8類人不宜服用,看好再補
    聽說六味地黃丸便宜又滋陰,也是滋補品。但是不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呢?有沒有不適合用六味地黃丸的情況?
  • ​[醫案0011] 大柴胡湯加減
    [醫案0011] 大柴胡湯加減孫某某,女,38歲。
  • 冬季養生:滋補腎陰之佛慈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這一藥名來自於北宋太醫丞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這六味中藥組成。歷代醫家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為主。從藥方組成來看,它可以達到三陰同補,即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的效果。如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通過補肝來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藥能健脾益腎,通過健脾來補後天之本腎。由此可見,六味地黃丸只適用於陰虛,而不適用於陽虛。腎陰虛的典型症狀是潮熱、盜汗、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幹,此外還有遺精、夢遺、早洩等。
  • 一個妙方:肝膽兩益湯
    真是一個好方。肝膽兩益湯之製作:水煎服。一個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愛好者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
  • 一個妙方:椒紅丸
    《聖濟總錄》有一妙方:椒紅丸,補虛勞,治腎臟久冷,解上述證狀。組成:蜀椒(取紅)、補骨脂(炒)、楝實(去皮核,炒)各等量。蜀椒分椒紅和椒目。椒紅為椒實的外殼,椒目為果皮裡面那顆黑色的種子。椒紅,是治尿頻、手足無力的妙藥。
  • 入秋養生看這裡,補中益氣湯的5個加減應用
    加減應用:大汗淋漓,加浮小麥等。外感表症:去除黃芪、黨參、大棗,加荊芥、桂枝、生薑等。香砂止瀉湯藥材:黃芪5錢、黨參4錢、木香6錢、砂仁7錢、陳皮3錢、豆寇5錢、薏苡仁1兩、升麻2錢、甘草2錢。加減應用:大便無力,去除升麻,加肉蓯蓉、決明子、火麻仁等。便秘,去除木香、砂仁、豆寇和薏苡仁,加大黃、蕃瀉葉等。
  • 院士提醒:一劑「耳聾湯」,只用6味藥!多年的耳聾好了,耳鳴也不見了
    (1)處方名稱「耳聾湯」。(2)適應證耳聾已久,腎虛耳聾。(4)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5)隨證加減以本方為主,氣血虛明顯者,可酌加較少量之黨參、當歸、白芍;有肝氣鬱滯者,可加鬱金、娑羅子等;胃納不展者,酌加陳皮、炒谷芽等。(6)驗案舉例盧某某,女, 45歲, 1985年10月4日初診。兩耳重聽,為時已久,曾進耳聾左慈丸甚久,未能輕聽,平時情緒不暢則耳聾更甚。腰酸而軟,帶下,入目小靡靡次多,苔薄,脈弦細。
  • 一個潤肺補脾妙方:瓊玉膏
    組成:新羅人參二十四兩(750克)、生地黃十六斤(4千克)、白茯苓四十九兩(1.5千克)、白沙蜜十斤(2.5千克)。之所以量大,是因此膏服用的時間長。《古今名醫方論》作者李中梓對此解說:乾咳,有聲無痰,是心火來克肺金,肺金受不了便咳嗽抗議。這是本元之病,需要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