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起來,推特推送了一條讓哈利波特迷倍感溫暖的信息:
「斯內普」教授給霍格沃茨各位校友發來溫馨提示:請於上午十一點前到9又3/4車站集合。並且提醒大家「戴好口罩」(wear a mask)。
相信這段話對哈利波特迷而言非常熟悉,雖然斯內普教授的扮演者Alan Rickman(阿蘭·裡克曼)已經去世,但「斯內普教授」的帳號卻依然活躍。
今年開學比較特殊,由於疫情,不少大學生離開校園快八個月了,現在終於等到可以返校的時候了。說到「開學」的英語,很多人可能會說 open school,或者 school open 吧? 由於受到母語影響,很多小夥伴情不自禁地會把「開」和「open」聯繫到一起。其實地道英語中,不會出現「開」這個動作,這就牽扯到漢語思維和英語思維的差異了。中國人是喜歡用動詞的,而英語母語人除非強調動作,否則儘量避免用動詞。「開學」在中文裡被稱為「動賓結構」,跟「開飯」是一樣的結構。但英文母語人看來,「開學」表示「重新回到學校」的狀態,並不需要把動作強調才出來,所以不用動詞。上圖是美國商場裡開學季的打折促銷活動,上面貼出的「開學」字樣不是「open school」,而是「back to school」,可以譯為「返校」。不過,「返校」和「開學」一樣,依然是漢語中的「動詞思維」,但「back to school」則淡化了動作,描述了狀態,是一種「名詞思維」。再如剛才提到的「開飯」,英語母語人認為這也是一種狀態,不需要強調「開」這個動作,不是 dinner begins 而是 Dinner’s ready 就可以了。當然,這裡需要指出,這兩種思維方式,是不同國家的人語言使用的習慣差異,不存在哪個好哪個壞。其實生活中,動詞思維和名詞思維的差別在生活中挺常見。牌子上的中文是「請至其它收銀臺點餐」,英語是「Next counter please」。如果真的根據中文的「動詞思維」來翻譯,就變成:please go to another counter to take your order,顯得囉嗦。但如果把 Next counter please 按照中文思維來翻譯,又變成「下一個櫃檯,請」,又不知所云,必須出現「至」(或「到」)、「點餐」這樣的動詞。所以這就是思維差異,翻譯的時候也要把這一層考慮進去。再舉個例子,如果公園裡的板凳剛剛被刷過漆,中文標語應該是類似「油漆未乾,請勿坐下」對吧。但英文你猜是什麼?是「The paint is not dry. Do not sit」嗎?妥妥的中式英文!其實很簡單,只要使用兩個詞就夠了,最多再畫把刷子:但如果中文標語寫成「溼油漆」,就很怪了,一定要把「未乾」這樣的動詞寫出來,才是符合國人表達習慣的。好了,舉了這麼多例子,大家應該都明白了「中文喜動」、「英文喜靜」的規律,學到點讚哦!最後出一道思考題,中文裡的「非請莫入」,英文該怎麼說呢?推薦閱讀:
精選:「您辛苦了」英語如何翻譯
上篇:孔子唯一說過的"髒話",流傳2500年,如今成老師口頭禪!
打卡:「佔優勢」,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