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的確有些沮喪,以我這個道地的武漢人看來,武漢人的變化已經挺巨大了。
地鐵、公交車上,讓座成為常態,被讓座的人回「謝謝」成為常態;街上扯皮吵架的人少了,偶爾吵得厲害的,竟能成為新聞上電視了,間接說明,這屬少數行為;與同一辦公室的兩位幾十年煙齡的男同事,開始不在室內抽菸了,實在想抽,走到辦公室門口…..
很多類似這樣的小變化,讓人心裡暖暖的,用心體會這座城市的變化,還是蠻有信心的。
臺灣人對「大陸人」的印象,好象一直是負面印象為主,好吧,如果單看這次小調查的結果,全都是負面好不好?就算是「有錢」這個聽似中性的印象,語氣背後,也包含了「財大氣粗」這個不太中性的意思。有位先生就以好逸惡勞、好高騖遠兩句成語來描述這些「有錢的大陸人」,充滿對「大陸土豪」的鄙視,總覺得,那些鄙視之外,多少也有些羨慕、嫉妒、恨鐵不成鋼的複雜心態在其中吧。
當然也必須承認,他們所批評的這些現象,確實依然存在著,有時候還是挺誇張地存在。記得一次逛菱角湖萬達廣場時,有位婦女帶孩子直接蹲在商場的走道裡便便,路過的人無不皺眉搖頭。我走過去提醒她不遠處就有洗手間,她不肯走,說孩子來不及了,「可這是商場呢,來來往往這麼多人」,很為難,但必須勸阻,這是一位執拗的母親,操著鄉音,漲紅了臉,卻沒有起來的意思,最後是孩子為我倆的尷尬解了圍:有陌生人站在旁邊,他大不出來。母親嘴裡不斷地嘟囔,抱怨城裡人欺負鄉下人,但還是牽著孩子,跟著我進了洗手間。
她們的行為不妥,但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在她們生活的那片土地上,孩子就是這麼「方便」的。城鄉文化與生活習慣存在差異,這並不能怪她們。
武漢是一座包容的城市。這些年的發展,城市裡湧入了很多外來人口,他們大部分從省內小城、小鎮而來,受教育程度不高,承擔著城市建基、環保等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美化著城市,收入不斷提高,慢慢在這座城市安頓下來,成為武漢市的「新移民」。與沿海發達城市由高收入、高學歷精英人群構成的「新移民」相比,他們對城市文明的認知程度略低,他們來自更廣闊的土地,他們身上更少些束縛。按他們的說法:「我們散淡慣了」、「沒車為什麼不能過馬路」?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把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當成笑話來講,卻少有人提醒他們,給他們一個善意的示範。有時候想,臺灣人看「大陸人」,會不會也是這種心態?
然而嘲笑與批評並不能帶來進步的。也許,我們可以多做一些正面的引導?遇到不合適行為,多一些善意的提醒,多一些耐心的教導,相互幫助吧!也許步伐不一定快,離大家所期盼的樣子還有差距,但一步一步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如果一年、兩年內還看不到改變,那麼就用五年、十年來累積,我們一定能看到不一樣的大陸與臺灣。
相信那時候,再也不會聽到「你一點也不像大陸人」這麼爛的「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