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滿足混凝土行業需求的水泥,算不算好水泥?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商品混凝土被廣泛推廣和使用。建築施工等行業對於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混凝土重要的原材料,水泥的品質、性能也愈發重要。水泥行業也不負眾望,不斷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特別是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高性能水泥、低碳水泥被提出和熱炒,但是行業卻逐漸背離了初衷。水泥性能無法滿足混凝土實際的情況長期存在。同樣符合國家水泥標準要求的水泥在配置混凝土時性能差異很大。混凝土核心材料是水泥,水泥的發展應適應混凝土技術的發展,水泥的技術進步應和混凝土的技術進步協調發展。
「產品的製造者和銷售者要比使用方和需求方更了解產品。」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這樣比喻當前水泥行業與混凝土行業之間存在的問題,「水泥廠只需要埋頭生產水泥不考慮混凝土實際需求是錯誤的觀點。」
混凝土行業高級工程師王玉瑛在相關論文中認為,目前水泥生產供應的質量現狀,主要存在「四高」,即高細度、高早強、高C3S和高C3A的含量。「首先要改變水泥強度是唯一指標的傳統觀念,確保混凝土的生產和施工性能進而確保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比強度更為重要。混凝土外加劑和摻合料使用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對水泥強度和混凝土強度關係的認識。」王玉瑛這樣表示。
評價水泥質量優劣,不應只看水泥自身性能優劣與否,而在於它對混凝土各項性能的影響,特別是對混凝土生產、施工性能及對混凝土耐久性的影響尤為重要。王玉瑛進而這樣認為。
「目前水泥行業不少人士執意取消32.5水泥也是不了解不考慮混凝土需求的一種表現。」廉慧珍說,「混凝土和水泥強度之間不再有線性關係。對於混凝土來說,高強度水泥並不代表優勢,32.5水泥也能配置出C60以上混凝土。此外,用52.5水泥配製的高強混凝土反而很容易開裂影響耐久性。」
王玉瑛還在論文中倡議水泥生產企業應根據混凝土結構、部位、工藝、使用單位要求、環境氣候等等不同,生產可調、可控的專用水泥。「水泥的各項技術指標除必須滿足國標外,還應保持產品的勻質性和穩定性,其化學礦物成分、細度、各齡期強度、凝結時間、標準稠度用水量等等不能有太大的波動,特別是水泥強度不能大起大落,早期強度應適宜。」
對於目前水泥與混凝土兩個行業對產品認識上的差異,有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水泥生產企業技術人員應該了解和掌握有關商品混凝土對水泥品質要求的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組織生產出適用於基礎建設所需的水泥。另一方面作為混凝土行業從業者也應不斷提高和改進混凝土工藝技術,不僅適應水泥的發展,更要面對水泥供應商提出具體的技術指標要求,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聽完混凝土行業的聲音,水泥行業如何看這個問題?中國水泥網將於2018年6月13-14日在杭州舉辦「2018第十屆國際粉磨峰會」,本屆峰會以「超低電耗 高性能水泥 無人值守」為主題,將邀請行業專家深度探析降低粉磨能耗途徑及高性能水泥標準,並舉行互動論壇,現場解答疑問、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