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一種養生之物,它與枸杞一樣滋養肝腎之陰、明目,卻又與眾不同,因為它既滋陰又伸陽,它的特點就是少用則潤筋骨、益精髓,而多用則損骨。
這一物就是楮實子,就是構樹上長的果實,一般在秋季成熟後就可以採摘,可以鮮用,也可以曬乾後使用。
在奇書《山海經》中就有楮實子的相關記錄,原文是「鳥危之山其間多磐石,其陰多檀楮」;而真正最早記載楮實子可用於養生的文獻是《別錄》,說它有「益氣明目」的特點,還說經常用它養生則「不老、輕身」,但是這一點後來被否決了,因為楮實子並不適合長期用。
《本草思辨錄》用「楮實滋陰伸陽」來形容它特點,現代對本草類書籍去偽存真,總結前人的言論以及輔以科技的手段實踐,發現楮實子主要是滋養肝腎為主,其它益處為輔。
一、楮實子滋腎。
腎是精氣的根本所在,精氣是健康的根本,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有一些養生愛好者更看重「陽」的所在,雖然它固然重要,但是精屬陰,所以腎中之陰的地位同等。
如果腎中之陰的不足,則可能出現腰膝的酸軟、晚上去廁所頻繁、小便清稀且多的「下元虛冷」之特徵,這類人以老年人多見,也有許多的中壯年人如此,養生的方法是用楮實子、牛膝、乾薑、桂心同用,如果加入大毒的附子更佳,但是附子非常人所能掌控。
如果是感受風寒之後腰膝的痛,這並非單純因為外在風寒,可以說風寒是只是個引子,而實際的根源還在於腎中之陰,這類人養生可用楮實子、牛膝、當歸、乾薑同用,與上一個方法只是替換了當歸。
如果是腎中之陰不足日久,則因虛而生熱,不僅有上述的特徵,還會出現感覺從骨子裡往外煩熱、頭裡不清甚至是昏沉、夜裡出虛汗等特點,這類人養生可用黑豆研磨取汁後浸泡楮實子,曬乾後與枸杞子同用。
除此之外,本草類書籍中對楮實子的應用還有很多,比如腎中精血的不足,從而腰中無力,可用楮實子、杜仲、川續斷、懷牛膝、枸杞同用,以潤筋骨;男子如果「廢用」而不能起,可用楮實子、枸杞、補骨脂、肉蓯蓉、仙靈脾同用。
二、楮實子滋肝。
肝在竅為目,所以肝與眼睛的關聯甚多,楮實子的特點是滋養肝腎之陰,所以肝中之陰不足的人適合用之。
主要是針對肝中之陰不足,從而生熱的眼睛亞健康,這就是所謂的「清肝明目」,輕者一般可以單用楮實子研成末後用蜜湯送;如果同時又風熱,從而眼目的昏花、流淚,可用楮實子、荊芥穗、地骨皮一起研磨後與蜜混合一起吃。
這兩類是楮實子的主流養生用法,但是前文中提到,楮實子少用則潤筋骨,多用則損骨,這個度的把握一般是單次用6至12克,時間以亞健康的表現減弱或部分消失為宜。再就是因為楮實子同枸杞子一樣屬於滋陰之物,所以虛寒之人最好不要用。
不僅是楮實子有這種物極必反的特點,大部分的養生之物都是這樣,所以為了健康需要多學習養生知識、多了解健康知識,並且學以致用。
結語:關注/我把健康帶回家/,學養生愛養生,養出好身體,樂享好生活;看完記得點個讚,分享給家人、朋友也看看,多積福報,感謝閱讀,下期再見!